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盘油田大芦家馆二段、馆三段为块状底水油藏,在用直井井网开采了20多年后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由于直井底水锥进严重,导致油井含水高,开发状况恶化,最终采收率低,大量的剩余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在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和油藏工程研究的基础上,优选水平井技术进行开发调整,共钻了15口水平井。调整后不但明显提高了采油速度,改善了开发状况,而且采收率由46.7%提高到55.0%,提高8.3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49×104t,平均单井增加量是直井的三倍。该油藏利用水平井技术成功的提高了砂岩底水油藏的采收率,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压低渗透油田由于其特殊的地层性质及特殊的渗流机理,在钻井、投产、开发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污粢而降低采收率,因此在采油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手段降低污染危害是关系到该特种油层开采效益的关键.针对典型的高压低渗透油藏开采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开采过程中从钻井、完井、射孔到采油过程中的完整的油层保护技术,有利于指导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油层保护.  相似文献   

3.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具有含油层系多、油层厚度小、油稠出砂等特点,一直沿用人工水驱岩性油藏的开采办法和技术,井网密集、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通过底水油藏的水淹机理、影响底水锥进的要素研究,提出了巧用物性夹层、合理控参、合理井距等适合本地区开发的技术对策,直接应用于埕东油田西区近几年的综合调整和井位部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纯梁油区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03.71km2,石油地质储量19699×104t,低渗透油藏储量10988×104t,占总储量的55.8%,产量57.1×104t,占总产量的57.7%。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难采、难动用区决的开发已成为油田稳产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难采区块分别存在着技术困难,具有低产能、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持续技术攻关和实践,目前已经陆续摸索出了一套低渗透油田的油藏开发及配套技术,极大提高了低渗透油藏的动用程度,降低了吨油生产成本,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特殊工艺井技术和油井增油技术在低渗透采油藏开发中的发展状况及应用,希望对其它油区类似油藏的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技术在草桥油区潜山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胜利油区应用水平井技术开发潜山油藏的成功做法,并以草古1潜山油藏水平井应用实践为例,分析了影响水平井在潜山油藏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提高水平井技术在潜山油藏应用效果的可行途径。水平井技术开发潜山油藏的成功做法和改善开采效果的途径,对国内类似潜山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家寺稠油油藏属构造地层稠油油藏,经过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等因素影响,开采效果逐年变差.在研究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钻新井、扶停产井完善井网,运用调剖、大修防砂技术挖潜油藏剩余油潜力,采用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注采参数优化等技术综合治理稠油热采边底水侵入,各项措施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上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温和注水开发暴露出的地层压力水平低、油田产量递减快、采油速度低、平台有效期内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手段和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采比、采油速度的优化研究,确定了适合埕岛馆陶组油藏下步开发的注水技术政策,为海上埕岛油田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义和庄潜山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采油强度过高,产量逐年下滑,油井含水高、采出水矿化度高,造成污水处理产生巨大能耗等问题。为减少产水量,稳定油田产油量,通过深入研究其生产规律,找出油田生产的主要矛盾,运用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对降压开采、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堵水效果、间隙采油等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降压开采、不稳定注水、间隙采油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桩西地区馆陶组稠油油藏勘探程度低,开发动用状况差,油藏地质条件优越。文中根据桩西馆陶组稠油油藏开发现状及油藏特点,分析开发的潜力所在,提出应用水平井和蒸汽吞吐方式,分类开发的设想及初步设计方案,为下步提高开发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超稠油开采开发中频繁的吞吐过程会对储层造成伤害,影响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对超稠油油藏储层的速敏、水敏、酸敏、热敏等敏感性进行了室内实验,分析了储层伤害微观机理,确定了造成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粘土膨胀、酸碱溶蚀岩石形成颗粒和温度变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为超稠油油藏储层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胜坨油田二区东二段为胶结疏松的边水稠油油藏,平面上原油物性差异大、原油性质差、油层容易出砂、开发难度大,经过10年开发.采出程度仅为6.8%,含水66.9%.针对该块存在的自然产能低、产量初期递减快、动用储量较差、井网控制程度差.边部井含水上升快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挖潜开发方式的优化研究,改善该块的开发效果,提出蒸汽吞吐方式是开发该类稠油油蒇的最佳开发方式[1][2],已在该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并得到推广应用,为同类难动用油藏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樊29块是大芦湖油田的主力区块,动用含油面积2.9km2,地质储量426×104t。油藏类型属特低渗透构造的岩性油藏,自1992年投入开发以来,区块在注采调配上先后实施了从常规注水、不稳定注水到常规注水的注水方式,该块4砂组的采出程度已经达到21.18%,实现了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T74沙三中油藏构造位置处于胜坨油田一区,构造北低南高,油藏内部没有断层,为构造比较简单的浊积砂岩岩性油藏。通过对T74断块的综合油藏研究,进一步搞清了该断块的地质情况和开发状况,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4.
河口油区大斜度定向井配套开发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口采油厂大斜度定向井的概况及特点。针对不同油藏大斜度定向井的具体情况,重点介绍了大斜度定向井从单井钻井轨迹设计到射孔、防砂、采油等一系列配套开采技术及应用情况。该配套技术成功地开发了河口采油厂大斜度定向井,开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钻密闭取心井、常规油藏工程分析等手段,认识单二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新钻井、老井侧钻、调整注采剖面、识别低阻油层、应用水动力学方法挖潜微构造高点等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单二块剩余油研究和挖潜措施开拓了稠油油藏特高含水期挖潜思路,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开发油层薄、油砂体小、带气顶、有边水、储量分散的非主力油层,必须加强开发方案前期储层特征研究,搞清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发育和连通情况,并以油砂体为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建立与砂体相适应的开发对策,才能有利于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本文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分析测试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气藏地质精细研究、油藏工程研究等技术方法。实践证明,利用水平井开采该类型油藏,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油田开发广泛应用的堵、调剂对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的砂岩油藏应用效果较差,特别是对一些已经形成水流次生大孔道或地层裂缝比较发育的油藏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而堵、调措施效果的好坏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对大孔道控制能力的强弱。为此,研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有很好地转向性能的产品——SLWZ树脂,通过近几年在油田现场实际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场油田王广区下第三系潜43油组属低孔、低渗储层,由于井深、低渗透,1997年以前一直没有投入整体开发。近几年来,通过加强油藏研究和采油工艺技术配套措施,对王广区实施了整体部署和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同时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井网方式的优选,提出了该油藏剩余油挖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芦湖油田地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的渗流机理,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探索了低渗透储层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新认识的低渗透油藏流体分布控制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在低渗透油藏中构造高部位为水层。而构造低部位为油层的特殊地质现象。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油田早期的油气勘探,还是中后期的地质研究和油田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已开发青山口组油藏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在开展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基质系统渗流特征、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裂缝储层渗吸法采油理论机理和应用矿场资料求取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及建立有效驱动模型等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理论探索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提高有效动用为核心的裂缝性油层原井网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转线状注水调整、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指导了注水开发调整,为提高和改善开发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