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郎、织女星座属于二十八宿星系,而我们目前已知二十八宿星图最先产生在汉水流域。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天文学著作,对牛郎、织女、天河的记载也与汉水流域相联系。1975年冬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批秦简,其中《日书》部分有两条与牵牛织女相关的材料,证明牵牛织女故事应该是较早流传于楚地汉水流域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与河汉是牛女神话传说故事的三大文化元素,其中天河、天汉完全来源于汉水的水文化意象,同时也为文人"诗化"牛女故事提供了水天一色的想象空间,使牛女传说增添了烟波浩渺的汉水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2.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4.
就现有材料来看,《诗经·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今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是其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产生的地域当是《诗经·周南·汉广》所涉及之汉水中下游流域;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之秦简《日书》如果可靠或可信,即不存在伪造、掺假或其他作伪情况,则牛郎织女故事或;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已经基本定型。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  相似文献   

5.
就现有材料来看,《诗经·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今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是其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当是《诗经·周南·汉广》所涉及之汉水中下游流域;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之秦简《日书》如果可靠或可信,即不存在伪造、掺假或其他作伪情况,则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已经基本定型。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  相似文献   

6.
汉水流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对汉水流域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整合,遴选出适宜于产业开发的文化资源基础,建立汉水流域文化资源库,创意汉水文化品牌群,开发汉水文化产业链,打造汉水文化产业企业和行业集聚地,从而实现汉水流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文化产业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汉水名称起源甚早 ,且极具文化意味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期 ,汉水流域成为汇聚南北与东西文化的大熔炉 ,冶铸出了魅力无穷的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及诸候国都将目光聚焦到汉水流域 ,汉水已深深印刻在了民族的记忆深处 ,汉水文化带形成  相似文献   

8.
汉水流域是全国三国文化核心区之一:三分鼎立,规划于隆中;三国肇基,得力于夏口;三国终结,策动于襄阳;三国文化,汉水为重。三国文化是汉水流域传统资源的优势文化。培育汉水流域三国文化带必须立足襄阳,打造三国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走出汉水,建设湖北三国文化圈;放眼未来,让三国文化传之后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尚书·禹贡》、《左传》、《战国策》相关内容的传述,以及实地考察研究和对社会现状分析,记述了汉水流域的山川、道路、物产及其在政治外交、商业经济、文化融和、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西南夷途经汉中,弥补了其游历时“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而未至汉水上游的缺憾,为记录汉水流域充实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11.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最有名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过牛郎织女星故事的记载,可见这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后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南朝梁肖统收汉氏无名氏诗作合为一组,并题名为《古诗十九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少神话故事作为阅读教学内容。教学神话体裁,教师需要弄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本文试以中国四大民间神话故事之一《牛郎织女》为例,谈谈神话体裁独特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汉水流域有着丰富的女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汉水源头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汉水中上游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汉水流域女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面临着排他性、盲目性、低效性的问题,急需形成一种整合研究、协同开发、产业创新的开发与利用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华文化内在地存在着的"楚风汉韵"文化特质又表明,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所以,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千里汉水,悠久绵长的历史,流出了灿烂辉煌的汉水文化。它作为在特定时空中生成、发展的地域文化,作为汉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作为武当文化的背景,以其追求超然、自然、和谐的思想内核和向往自由的批判、超越精神穿透于中国文化之中,给予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以深远的影响,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沿江经济的开发、振兴,海内外游客的涌入,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纳入了文化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汉水女神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汉水女神是两位美丽而多情的女子延娟、延娱,她们出现于西周中期前后,与周昭王南征有关。汉水女神的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观点举要     
<正>P28郭顺峰汉水流域女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汉水是一条生命之河,母亲之河,文化之河,既汇聚了东西南北的文明,又被东西南北的文明所切割,汉水流域的女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就是典型的证明。汉水流域的文化资源丰富,汉水流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和机构来共同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8.
汉水女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女神神话故事,当产生于周昭王南巡溺死汉水之后。据《拾遗记》,二神女为周昭王二侍女所化。东周时期《周南·汉广》诗,首引以为喻。其后,汉水游女、交甫解佩、游女弄珠成为典故,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征引,近三千年来,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19.
十堰市汉水文化研究学会编辑的《汉水文化研究论文专辑》(第一辑)收拙作《汉水流域十堰境内考古新发现》一文,依据实物资料,本人提出了十堰境内的古方国谱中,又增加了一姜姓缰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有关学者关注。十堰大学王一军先生在《十堰大学学报》1998年2期《湖北郧县五峰肖家河春秋麋国古墓铭文考》一文(下称考文)中提出了相左意见,认为“缰王即绞王,绞国属姜姓”,并就铜器的制作时间、用途、绞与麋的关系发表了意见。由此,本文再就铜器铭文谈些拙见与考文作者商榷。一、《考文》认为,铭文中的叔姜出于绞国,一是绞属姜姓…  相似文献   

20.
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境内,全长1567公里,流域面积150710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34%。就整个汉水流域的流量而论,年流量比北方一些大河还大。汉水流域人口每平方公里50—600人,按中位数280人/平方公里计算,流域总人口约为4200万人。汉水流域(含其支流)横跨了陕西和湖北乃至四川、河南的地域,在经济、政治与文化上有着重要位置。显然,对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水流域文化,应该开展研究。本文试就汉水流域文化的渊源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