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15,(12):1084-1087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录像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4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日本女排比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MB1战术、超强的防守能力、个人和集体配合能力是日本女排夺取2014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亚军的关键,然而日本女排仍在网上实力、身高、力量等方面与世界其它强队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分析日本女排技战术的得失优劣,旨在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日本女排凭借其顽强作风和在比赛中对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一直是世界女排的一支强队。近年来,随着阵容的不断稳定和技战术的丰富,日本女排佳绩频传,获得201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第3名,并取得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日本女排作为中国女排在亚洲最强硬的对手之一,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对日本队在201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的5场比  相似文献   

3.
1983年7月香港世界超级女排锦标赛中,新崛起的日本女排,不仅进攻战术多变,而且各种快攻的节奏也明显提高,使中国女排的拦网一时难以适应。以强攻为特点的美国女排,不但积极发展快攻,而且也注意加快了进攻的节奏。世界强队的这一发展动向,不能不从战略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女排的各种快攻节奏,使其更有效地发展提高。一、关于快攻节奏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世界女排大奖赛获得第5名起,日本女排显现出强势崛起之势,而中国女排则每况愈下,多次比赛战绩不佳,亚洲霸主地位不复存在。通过对2队比较,探索日本女排逐渐上升的原因和中国女排战绩不佳的根本。通过运用录像统计法、数据对比分析法对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日本队与第3名中国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日本队在发球、接发球、扣球方面都优于中国队,进攻节奏上明显快于中国队。  相似文献   

5.
1 2000悉尼奥运会前世界女排的格局变化历程世界女排大奖赛、世界女排锦标赛、世界杯和奥运会是世界女排排坛的4大赛事,尤其是世界杯赛和奥运会比赛。世界女排各支队伍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自身的发展都会非常重视这些比赛,都会不遗余力地在这些赛事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随着女排历史的发展,世界女排的格局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排球规则逐步改进,各队对排球技术和战术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亚洲女排的实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中国和日本是有代表性的两支队伍。日本女排在1962年、1967年和1974年先后3次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的冠军。中国女排更是创造了"五连冠"的历史。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前期,古巴女排和巴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15年第12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国女子排球队的11场比赛得失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并与参加世界杯的世界女排强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女排在扣球、拦网、发球及非进攻性技术上得失分方面与世界女排强队的优势和差距,旨在为中国女排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的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不同位置队员的单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女排的接发球能力、二传传球技术和扣球技术以及发球技战术均强于中国女排.本次比赛表现出各位置技术特点鲜明、场上队员职责分工明确的特点;中国女排在拦网技术、防守能力方面优于日本女排,在接发球、传球技术环节中落后于日本女排,发球和扣球技术环节主动得分能力差,每个位置主动得分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主动得分能力差异不大,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战术、主攻的接发球能力及副攻的拦网能力亟需提高.  相似文献   

8.
李华燕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01-1004
中外女排比赛中接拦回球数量仍然较多,占扣球总数的14%左右,比赛中80%左右的拦回球落在3m线前区域。中国女排接拦回球的效果好于日本女排、塞尔维亚女排和多米尼加女排,但与巴西女排、美国女排相比差距较大,同俄罗斯女排、意大利女排接拦回球的效果相差不大。接拦回球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接拦回球队员反应跟不上造成无防守动作形成失误,其次是接拦回球队员防守意识不强未及时进入防守位置形成失误。中国女排应加强接拦回球跟进保护意识培养,努力提高各种倒地和单手垫球技术,从而提高接拦回球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3~2004年全国女子排球联赛福建女排得失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3—2004全国女子排球联赛福建女排14场比赛发球、进攻和拦网得失分的统计、比较与分析,指出福建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为福建女排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魔鬼”大松博文传奇玫珍大松博文,这位昔日世界著名女排教练,曾率领日本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三次冠军、一次亚军,使原本默默无闻的日本女排一举跃入世界强队之列,并打破了自世界女排锦标赛举办以来由前苏联队垄断冠军的局面。当时,以“贝家”队为主体的日本女排...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拍摄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各队接发球到位率及阵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发球到位率方面,中国女排偏低,且失误率最高;巴西女排到位率最高,且失误率最低;日本女排到位率较高且防反能力较强。接发球阵型方面,中日女排人员配备相同,但负责接一传的主攻前后位置不一,使得日本队自由人处于后排中间位置接发球轮次比中国队多1轮,且阵型分布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世界排坛风云变幻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中、美、日三强鼎立的局势,在第23届奥运会后,风云变幻,形势急转。雄极一时的美国女排,彻底解体;日本女排四名优秀队员退役,水平骤降。我国女排奥运会后也换了张蓉芳、周晓兰、朱玲三名老将。但影响实力的主要是队长、主攻手张蓉芳。问题在于还没有能顶上张蓉芳的后起之秀。虽然有郎平在位,但年龄已不小,最多也只能顶半边天。所以当前我国女排还不能说是兵强马壮,将帅齐全。还要看条件好的后备力量成长的速度如何?但就目前水平而言,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这次北京举行的海鸥杯国际女排邀请赛看,古巴、苏联女排已经取代了美国、日本,进入超级行列,  相似文献   

13.
女子排球比赛实行每球得分制和发球新规则后,使原有比赛得失分规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通过对200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和2002全国女排联赛部分比赛场次的得失分情况的统计和分析,阐明在新规则下女子排球比赛的一些规律,为女子排球比赛和训练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松平康隆谈日本女排主教练圣保罗世界女排锦标赛归来,米田一典的继任者横田忠一便递交了辞呈,世锦赛第7的成绩,今日本排球界对日本女排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资格担心。经过十分慎重的讨论、研究,日本排协决定请小岛孝治重执日本女排教鞭,派吉田国晃为其助理教练。日本男...  相似文献   

15.
本院《中国女排课题组》从一九八四年第23届奥运会开始,每次世界性女排大赛之前,为中国女排分析主要对手的技战术;并提供相应对策的参考建议。研究结果得到了中国女排和同行专家的肯定。几年来已形成对世界女排强队日、速、古的跟踪系列研究。计1984年奥运会前后完成对日本女排分析三篇;1985年世界杯前后完成对苏女排分析三篇和对古分析两篇;198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前又完成对苏对古的分析各一篇,总计已完成十篇。本文是他们的系列研究之八,对古巴女排研究之二。  相似文献   

16.
“东洋魔女”情钟“希望”北京体育大学王力晨1994年金秋时节,曾获得东京奥运会女排冠军、六十年代蜚声国际排坛的“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6名主力队员,借中、日女排宿将联谊赛和庆祝排球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来到北京体育大学,看望和辅导少年女排希望队。少年女排希...  相似文献   

17.
2009~2010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圆满地落下帷幕。在本届比赛中,山东财政学院勇夺男排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名列第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季军,山东大学排名第四。而女排的前四强依次是:山东师范大学女排获得冠军,北航女排获得亚军,南京农业大学女排为季军,山东大学女排第四名。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排球发展史上,居功至伟的首推大松博文先生了。这位日本前女排教练,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把默默无闻的日本女排带到了世界排坛的最高峰,雄踞世界女排王座达十余年之久,并创下过国内外比赛175场连胜的奇迹。他首创的大运动量极限训练、勾手飘球、滚翻救球的训练方法,对世界排坛甚至整个体育界产生了至今仍存的影响。“东洋魔女”的称誉,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 1953年,年仅32岁的大松博文出任日纺女排队首任教练。 1955年春夏之交,大松博文率日纺女排队参加了在日本香川县丸龟举行的日本全国企业女排联赛。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各项技术运用特点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女排主动得分能力、扣球、发球技战术以及接发球能力和二传传球能力均强于中国女排,场上队员技术特点鲜明、职责分工明确;中国女排在拦网、防守方面优于日本女排,中国女排各个位置主动得分能力比较均衡,没显示出位置技术特点。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战术、接发球能力尤其是主攻的接发球能力、副攻的拦网能力急需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排在第23届奥运会决赛中,以两个三比○的绝对优势,先后击败了日本女排和美国女排,荣获“三连冠”,向祖国和人民递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这优异的成绩,是我女排大调整后,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取得的,更加难能可贵。取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本届奥运会决赛两场球网上争夺的主动权着眼,谈谈我国女排的扣拦优势,重点放在快速进攻之变化上。笔者通过录相对中日、中美两场比赛双方各位置的进攻数量及效果的统计,并引用高云、连道明两同志对双方快变战术形式的数量及效果的统计材料,分别对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