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针对教育的施者即整个教育体系,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多的针对受者即普通大众.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人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又将这一命题颠过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很强调真实、生活的今天.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笔者拟从其相似性、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以资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平先来 《考试周刊》2012,(84):166-167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虽仅一字之差,但羞之千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本源作用,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是目前应试教育下我们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是大部分家长、学校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错误的偏执的,、在大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消除教育即生活的片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6.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意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意蕴丰富,文章试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解读,即教育要关注日常生活,关注非日常生活,建构可能生活。吸收杜威的睿智思想,我国教育至少在课程观和教学认识论上进行相应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教育     
从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出发,从体验生活实践、挖掘生活资源、捕捉生活现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体现新的教学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8.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对两者的思想进行阐述并对比分析异同点,发现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联系教育与生活,注重儿童个性自由发展及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践行自己的生活教育思想;其差异在于:两种思想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并用于解决不同现实问题的,且侧重点不同.它们对我们当前教育有几点启示:寓教于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生活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本文深入剖析二者的相通之处和差异所在,感悟两位大师的教育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生活相分离是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关注儿童生活中的个体经验增长,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接受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生生活需要,课程内容要融入学生生活体验,课程实施要整合学生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宋斌华 《考试周刊》2009,(37):106-107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体现在他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实施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生活化一这些思想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在实践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失败后,陶行知意识到,任何一种教育有其生活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的转型.要改变一种教育,其实就是要改变这种教育所赖下生存的生活基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根本上是因为应试教育有其生活基础,即以跳过现在的生活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实质是应试的生活在左右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重建教育改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探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思想为儿童的正确价值取向及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用的材料,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杜威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现这一思想的方法,并分析了其中的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教育即生活”这一杜威的著名论断应该不是指利用和仿造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改造校园中的教育活动,而是指课堂教学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种生活,而不是像杜威所批判的机械记忆和训诫。按照赵汀阳的理解,生活如果没有当下的意义,也就不是生活。日子如果没有任何幸福感,也就不是日子。人如果没有存在于生活当中,人就不是人,也即不以人的面貌出现。所以,教育即生活的真正含义恐怕是: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是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的,其理论体系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字书本为中心,脱离实际生活,不能给学生以生活和创造能力这一状况,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践的现状提出的。这一教育观点,对当前的幼儿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两者言论的背景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区别,但两者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与生活关系密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20.
包勇珍 《成才之路》2011,(27):73-73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是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也就是说,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教学的范围。如何改变职业教育中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堂教学,实现其生活化,使学生生动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摆在我们中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