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云儒 《今传媒》2003,(6):88-89
事情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两位早已过了偶像崇拜年龄的记者、作家,在传主原野本人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一二十年时间追踪他、采访他,积累有关他的资料,热忱执著地要把他推介给传媒界的同道,推介给社会,而现在终于把他写了出来。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陈对这个人的折服和“崇拜”,别人可以不明何以会如此,我却略知就里。我了解原野这个人,我们在陕西的主流媒体共事多年,算起来他还是早我两年的学兄。再往白里说吧,我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听众信箱》的听众,冒昧地闯进电台的工作室,想见见节目主持人蔚兰。电台的一位负责同志随手给我两叠听众来信说,要采访蔚兰,  相似文献   

3.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肖云儒 《新闻知识》2003,(11):19-20
事情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两位早已过了偶像崇拜年龄的记者、作家,在传主原野本人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一二十年时间追踪他、采访他,积累有关他的资料,热忱执著地要把他推介给传媒界的同道,推介给社会,而现在终于把他写了出来。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陈对这个人的折服和“崇拜”,别人可以不明何以会如此,我却略知就里。我了解原野这个人,我们在陕西的主流媒体共事多年,算起来他还是早我两年的学兄。再往白里说吧,我本人就是被他折服的人群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作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早晨》的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常常听到:“《天津早晨》办得不错,我每天都听。”或者:“我们全家连孩子都爱听!”……因为《天津早晨》的稿子出自我们的手,听到一片赞扬声,当然心里很高兴,但我们感到这并非我们有超人的本领,只是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精心采编批评性报道,讲究批评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节目入耳入脑,越办越好。1989年7月3日,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亲切同我们进行了座谈。他说:“我是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很早就想见见大家,今天算是还了愿。”李瑞环还说:“你们这个节目办得很有特色,比较活,比  相似文献   

6.
李秀珍(以下简称“李”):海迪,很久没有和你联系了,确切地说,是和你联系不上,电话总也找不到你。一些外省的媒体希望通过我们联系采访你,也没找到。后来才知道你在写长篇小说《绝顶》。张海迪(以下简称“海迪”):这几年我很少和外界联系,也很少接受采访,我希望内心安静地把这部长篇写好,毕竟长篇小说是作家的精神大厦,要打好地基,然后一块砖一片瓦地盖起来,这需要时间。李:曾听你说过,每当你没有声音的时候,就是你在艰苦工作的时候,你果然是在沉寂中攀登新的高峰。能谈谈你写  相似文献   

7.
李坚 《新闻记者》2001,(2):33-34
三 星堆似乎与我有点缘分。三星堆激发了我采访的灵感 ,也点燃了我艺术的灵感。90年代初我曾两次采访三星堆 ,世纪之交 ,我第三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有趣的是第一次与第三次都是来去匆匆。有关三星堆的信息最早是画家章涪陵教授告诉我的。他说 :“李坚 ,你知道吗 ,四川出土了一个与人等高的青铜像 ,时间比秦兵马俑早1000多年 !”我不信 ,但章老师说是确实的 ,只是具体地点他说不清。后来在一次社交场合 ,与文汇报的郑重老师谈起此事 ,他说确实是有的 ,就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 ,而且他刚刚从那里回来 ,大饱了眼福。于是 ,我便以最快…  相似文献   

8.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0.
我与《新闻爱好者》交上朋友,多亏了尊敬的段向理老师。段老师生前是淮阳县鲁台镇通讯专干,曾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通讯员。1987年3月的一天,段老师去鲁台营业所采访时,我们相识了。后来,我向他求教写作知识,他拿出厚厚的一册合订本说:“这是咱们的共同老师,  相似文献   

11.
一看这题目有人会说了,老詹你开什么玩笑?你读过几天外语也能做翻译? 我说不要激动不要激动,本人没有读过几天外语,即使读过几天外语学会几个ABCD,GOOD,bye,大约也早已连本带利还给了老师。我想说的是第二种“翻译”,加了引号的翻译——把经济信息经济理论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翻译”给亲爱的读者们,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津津有味。说到这里,我想向在座的诸位提一个小小的问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元月一日早晨六点半,我摇着轮椅早早来到了东方明珠塔。东方电视台编导于适海老师给我吩咐了有关事宜。9点20分,接受完电视台的现场直播采访,我开始登塔。 新的世纪,登高展望新的未来。令我激动,也让我信心倍增。46分钟的攀登,有汗水、艰辛,也有欢乐。每一个台阶,都是我通向成功的新  相似文献   

13.
读者之声     
辽宁省大连金州区39953部队王明勇:我是一名战士,入伍后开始习文弄墨,然而306篇稿全部石沉大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本《新闻与写作》,立刻被这无声的老师吸引住了。到今天为止我已订阅了31本,书中“采访琐谈”、“新闻作品评析”、“新闻写作语言技巧”、“新闻来稿评析”等讲座就像针对我说的,我边读、边记、边琢磨。依照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勤奋,同样也是最好的老师.我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勤奋产生热爱.因此,我说勤奋是热爱之父.尤其我们基层通讯员,杂事多,环境乱,还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如果一懒散,那就谈不上“采访、写作”了.从历史到现在,从古今中外一百个搞写作的人,就有一百个人是勤奋的.只有勤奋了,写多了,尝到了写稿的乐趣,自然而然,热爱也就随之而来.有名言“天才出于勤奋”.我也体会出一句俗话:“勤奋出效率、勤奋出高产”.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在某高等学府新闻系的新闻采访课上见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这是一次模拟采访课。任课老师扮演某重大工程的领导,向“中外记者”(同学们)发布“新闻”,然后由“记者”们提问,写稿。可这位“领导”一反常态,发布的“新闻”是口头的,没有散发任何书面材料,说了一大堆不易记的数字与事实。课后,数名同学找老师诉苦,问为何不按惯例发书面材料,这样便省事多了,还可免受记录之苦。  相似文献   

16.
类别:采访艺术编号—一两翼采访有人问“记者型”作家叶永烈:“您的作品获得成功,受益于哪些因素呢?”他回答说:受益于主干和两翼。我的主干是采访,两翼是档案馆和图书馆。张春桥化名“狄克”给鲁迅写信那件事,我是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到的。一本1936年出版的书中,提到“秋克”就是张春桥。这本极其珍贵的书,当时只印了1000册,非常幸运的是,上海图书馆里珍藏了一本。又比如文革期间,马思聪从大陆逃往香港后,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马思聪是怎样走的?乘什么车?多少次?连他本人都记不清楚了。所幸的是当时公安部成立了专案组…  相似文献   

17.
刘建 《新闻界》2001,(5):40-41
2001年8月2日下午2点至3点,“2001年中国慕士塔格登山队”A组6名队员成功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我作为唯一的记者队员也在其中。这是我记者生涯以来攀登的第5座雪山,也是我攀登的最高纪录。对于我来说,登山是我的爱好,高度是我的追求,但并不是唯一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采访比登山更重要,鱼和熊掌兼得,我为此付出了比其它登山队员更多的体力和毅力。(一)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坐落在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是帕米尔高原西昆仑山脉西段著名的高峰,“慕士塔格阿塔”在当地语中即是“…  相似文献   

18.
说实在的,有关这起案件的采写,我已经很疲倦了。这是一次历时5个月的“漫长”的采访,从今年5月初至9月下旬,断断续续的,我始终关注着和追随着这起上海地区最大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审理进程。从第一篇《千里追踪假“力士”》,到此案审结判决后写的思考性文字3篇,在本报一共发了4篇报道,另在《人民警察》杂志上刊发的题为《告急:救救名牌》的16000字的长篇通讯里,假“力士”占了5000字篇幅。这就是我采写“力士”香皂假冒案的全部成果。如今,一审判决已经宣告此案降下帷幕,我那断断续续的采写已经划上句号。但当我应《新闻记者》杂志之约,撰写此文时,不得不将已经封存的采访笔记及刊发的文字翻将出来,追忆采访此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9.
时统宇 《视听界》2010,(5):115-115
本人批评收视率,但像本文标题这么直白,这个还真没有。 说这话的,是《人民日报》2010年7月5日的一篇消息《我是如何“配合”电视台的》,系《收视率违假追踪》系列报道的开篇。这篇报道开宗明义:退休工人老孙,曾是国内调查专业机构央视一索福瑞在某城市选定的一户“样本”家庭,因被一些电视台收买,提供了一些被“污染”的收视率数据,已被撤销样本户资格。  相似文献   

20.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