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齐太公(姜尚)是先秦政治史上一个真实而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其关于政治法律的思想主张,往往被其军事或权谋思想所掩盖。他认为天下惟有道者居之,提倡贤明君主制,顺应天命,选贤与能,爱民牧民,贵法重利而不废礼义,与周公以及后世儒家主流思想在天命观念、治国理念、刑罚观念等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尽管他在兴周灭商过程中功勋卓著,但因其缺少学派传承,兼之贵法重利潜存一定的道德和政治风险,注定了重周公而轻太公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文化的空前交汇和撞击,处于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和面貌。它既要反思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文学理论批评从观念、类型到形态、文体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变革。从近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看,文学理论批评显示着复杂多样的阶段性特征。但由于处在本世纪历史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有着新文学发展的共同依据,还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因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又显示出贯穿全过程的总体特征。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在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内容上,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观念和准则,并从多种特定角度对文学的人学内涵进行审视和阐发,这是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在总体上所显示的首  相似文献   

3.
"科玄论战"距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其依然影响着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在"科玄论战"过程中,认识论学派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3年2月至1923年10月,科学派和玄学派的"两派之争";第二阶段是1923年11月至1924年12月,科学派、玄学派以及唯物史观学派的"三派之争"。学派之争的背后是话语之争,即话语权之争。因此,对"科玄论战"过程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了解各学派背后的微观意识形态,为探究新时代教育思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詹莉芳 《文化学刊》2010,(3):115-118
本文从哲学文化的角度,指出媒介技术文化思想大致形成了彼此区别又相互逐渐渗透的三种观念,即工具理性媒介技术观,以美国经验学派为代表;价值理性媒介技术观,以批判学派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自主性媒介技术观,以媒介环境学派为代表。他们体现了媒介技术文化思想相互独立又不断相互影响和不断演变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元世祖潜邸时期的幕僚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一批中原文士。这批中原文士能够在世祖帐中为幕僚,源于他们自身天然的文化特点。中原社会“重视人伦”的文化特点,形成了以刘秉忠为核心的人伦“中心圆”和“波纹圈”。这两个圈中的人或与刘秉忠、或是他们互相之间存在着某一方面的人伦关系,圈中人的互相影响、举荐是这批文士入幕的主要途径。他们所具有的通达的“天下”观念、双向选择的忠君观念、及服务现实的“实用”技能与思想,是他们能够选择入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半叶,文学经典的研究批评必须面对媒介语境,已经成为一个显性事实。其中,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现代性媒介批评方式,是对文学经典文本在新时空环境中的重新认识与延伸拓展。从深层次上讲,电影改编可以让社会大众直观文学经典的传播学特性,知道文学文本并不是固步自封在特殊范围之内的物质实体,而是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与可变形式;从而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每一时期、地域人们的阅读接受、批评思想融入文学文本之中,形成经典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在批评对话中的"浴火重生"。现代性语境中,电影改编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视域与跨学科背景能有效促进对话关系的建立与批评思想的落实。从而,在现代性的学术平台上建构电影改编与文学经典之间的理论思考和美学批评,并进一步加强对文学经典文本的内涵丰富与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7.
宋代说唱艺术观念尚处在中国古代说唱批评史的早期阶段,多见于宋人的笔记文集,是纪事的附属物.应该说,宋代的说唱艺术观念多属于记述中的即兴批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也还缺乏明确、理性的认识.尽管如此,说唱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毕竟在宋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关于说唱的本体观念、创作观念和表演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构成了宋代说唱批评的主体,而且代表了宋代平民艺术的审美观,对宋以后说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马修·阿诺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评家、诗人兼评论家,他的传世之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念,表现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思想底蕴,让他成为一名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本文力图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探讨马修·阿诺德的创作动机,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米元章既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书法批评家,其书法批评思想深受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在书法批评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这是米元章书法批评思想的首要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之上,米元章还主张书法需尚古与变化,唯有如此,书法才有可观之处。  相似文献   

10.
蔡正孙的诗学活动,主要表现为诗学文献的编集、类选以及诗人诗作的评释。基于以广博、详备为尚的诗选编纂理念,也出于对诗学批评客观性、公允性的追求,他不仅在编选主体、批评主体的的角色定位和心胸品格层面提出规范性要求,而且还经由特定的批评话语构造方式,尽可能地保障其诗学批评的观念诉求在实际批评层面的实现。蔡正孙的诗学批评观念及其话语实践,与他的文献存录意识和理学价值观念不无关联;同时,也深切契合于宋末元初诗学理论批评的主流趋向。  相似文献   

11.
荆州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与刘表息息相关,在汉末三国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在刘表的治理下,荆州安定、富庶的环境使得大量人才聚集,在刘表的发起和带动下,最终形成了以讲《易》为主的荆州学派;刘表的易学思想既可从其所撰《周易章句》中看出,也体现在其治理荆州的实践中;作为一个当时在湖北荆州地区形成而名震全国的学派,荆州学派对汉代学术的传承,对江东、巴蜀地区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对王弼玄学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泉学派形成于岭南地区,以一传弟子居多,湛甘泉在世时与阳明学派并驾齐驱。在地理分布上,岭南甘泉学派大概集中分布于三个区域——广府地区、潮汕地区和客家地区,代表人物分别为庞嵩、唐伯元、杨传芳。岭南甘泉学派在流播中与阳明学派等其他学术流派既交锋又融和,体现出调和折中、融会贯通的特征,深化了岭南文化的思想内涵,推动了岭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一般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因素的总和。它的内容既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关于人和事件的形象,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惯例和制度,甚至也包括物质实体。它们都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物。传统具有延续性、集体性、优势合法性、潜意识性、群属认同性、实用方便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性。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传统行为方式的全部丛结体现为文化,文化是社会的遗产。功能主义学派也认为,每一世代借以积蓄经验以传于后代的媒介的总体,即构成为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大致理解为文化学中的文化残余(SurviVal)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大多数情况下,"华南学派"是学术界的朋友们对研究明清史、特别是区域社会史或历史人类学的一批学者及其学术主张的一种称呼。当我回答我与"华南学派"的关系这类问题时,我的表述是,我与"华南学派"共享某种学术理念和方法论平台。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对某些历史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也不妨碍我们之间具有各自侧重的研究风格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钟瑛 《文化学刊》2023,(8):248-251
《布雷德伯里批评思想及学院派小说研究》以主题为线,史论结合,呈现了布雷德伯里批评思想的变化、特点以及当代学院派小说的起源、界定、发展语境、走向等,探讨了布雷德伯里小说中自由人文主义者所遭遇的困境,充分展示了著者立体多维、见微知著、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为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提供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韩国古代文学以汉诗创作为主流。根据确凿的史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主要是儒、佛)最晚从秦汉时代就已传入韩国,并产生广泛影响。本文从思想文化对文学影响之角度,征引大量文史史料,动态描述了儒学在东传过程中对韩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诗创作及其诗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人选唐诗至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无论是选本批评对象,还是选本的批评特征、对女性诗人的态度、编选家的时代感及其遴选的审美标准等,与其前人相比,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唐人选唐诗至中唐高仲武,其选本批评风尚已嬗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杨明玉 《职业圈》2012,(27):12-12,15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第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教育、疏导、表扬、示范、批评等方式,用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工作方式克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实现目标、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的一种活动。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由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释"孝道"文化的历史演变,说明社会发展、家庭和谐与"孝"观念和行为密不可分。"孝道"文化中养亲、敬亲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仁爱"精神、立身行事、积极入世的思想一脉相承,并对安邦治国具有道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无空寂"思想是苯教初期的宗教理论之一,代表了藏族先民由原始宗教观念逐步形成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而春秋时期的老子在对"道"的概念作出阐述时,所存在的"无-有"思想与其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根据宗教观念的发展这一脉络,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简要比较两者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