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现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非洲裔女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评论家认为《宠儿)是其代表作品,并从不同的角度评析了该小说,但是很少有人运用存在主义思想评析它。本文将主要运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自由选择的思想分析女主人公——塞丝。通过探讨其在荒谬的世界中的行为及其后果,本文认为塞丝通过自由选择寻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性——她.是一个自我定义的母亲,而她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相似文献   

2.
塞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生活的黑人奴隶、妻子、母亲,拥有多重身份让她失去了自我,也让她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表达她作为一名母亲的爱:在奴隶制度下,一个母亲向自己的孩子展现母爱的最佳方式,就是杀死他们,以保护他们,使其免遭奴役。然而就是这样,塞丝也没有完全摆脱奴隶制的阴影,一直深受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折磨导致了她在发生杀婴事件的18年后完全迷失了自我,幻想出了18年后宠儿魂归的种种事件。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这份沉重的爱最终使塞丝患上了严重的人格分裂症,18年后回归的宠儿其实就是塞丝自己。与"宠儿"相处的过程其实就是塞丝在与另一个自己作斗争。最终塞丝在整个黑人社区及白人的帮助下,直面过去,重新审视过去,获得了精神上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3.
《宠儿》深入分析了美国黑人奴隶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奴隶制度对黑人的精神摧残,她虚构了奴隶制下一个杀婴母亲的生活经历,真实的描述了一个女奴的个人历史。唤作"学校教师"的奴隶主带领一群人抓捕塞丝及其子女,塞丝出于浓重的母爱而亲手结束了女儿的生命。以往对《宠儿》中塞丝杀婴的举动都寓以母爱的内涵,本文从非母爱因素谈论其杀婴的动因,并从历史主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评析现代文学家冰心所写的散文《往事》,从而从冰心对人生、自然的认识角度体会其爱的哲学。她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目地——活出价值,她的语言让我们感悟到哲学的境界——自然。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深邃的探索,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一次黑人文学的高潮。通过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塞丝母亲的身体标记、塞丝后背上树的“意象”以及宠儿脖子上的伤痕,可以了解小说中“身体”政治的内涵和这些描写所体现的权威建构。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利用凯塞窗设计的FIR数字带通滤波器,利用凯塞窗自由选择主瓣宽度和旁瓣衰减的办法,通过MATLAB进行滤波器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凯塞窗函数设立的滤波器,是使主瓣具有最大能量意义下的最佳窗函数。  相似文献   

7.
刘秋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4):63-64,68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中,女主人公塞丝因自幼受到奴隶制的摧残,心理逐渐扭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奴只是奴隶主的繁殖工具.虽然塞丝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面对母性的剥夺,她却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这种近似疯狂的畸形母爱浸透了塞丝的血泪和无奈,.充满了对黑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从伦理批评角度审视《宠儿》中塞丝的杀婴行为,可以获得更宽广的阐释空间和多重的意义,从而深化对这一悲剧的理解。塞錾杀子的行为虽然是出于母爱,但严重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违背了自然法则与社会伦理规范,是人性伦理倒退的表现。塞丝杀子不仅剥夺了女儿的生存权、而且也使女儿丧失了反抗、逃跑、斗争的机会,其行为的合理性、必要性是值得商榷的。从悲剧发生的社会背景、黑白种族文化关系分析,塞丝的杀子悲剧是奴隶社会灭绝人性的悲剧,是黑白种族文化冲突的伦理悲剧,也是白人人性丧失与文明倒退的文化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9.
萨特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主要有三大核心,本文只择取其核心之一,即“自由选择论”加以评析,列举萨特的几部重要的戏剧作品,如《苍蝇》、《问隔》、《恭顺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说明萨特怎样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的“自由选择”观.在这些作品中,萨特既肯定了人对于“善”的“自由选择”,也否定了人对于“恶”的“自由选择”;既表现了“真实的人”的“自由选择”,也展现了人在“极限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0.
沈家本是运用西方法律来改造中国的第一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法律思想大多从其开始。沈家本的法律观念可以从其著作中表现出来,本文通过以沈氏的代表著作为出发点,对他的法律思想进行评析,为现代法制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充分显示了她对妇女整体解放的理解和关注。本文通过对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男性黑人人物的分析,探究沃克的创作思想,揭示她所宣扬的妇女主义,即妇女解放观念不是狭隘的,妇女解放意味着男人思想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探讨了黑人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构成问题,指出塞丝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认识自我、构建自己的主体性的。莫里森关于主体性构建的思想与巴赫金对话主义中主体的对话构成的观点不谋而合。莫里森通过《宠儿》表明了自己对黑人主体性构建的态度,认为对话可能是美国黑人构建自己主体性的一种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莫里哀的《太太学堂》展现了17世纪法国女性被男权社会规训和反规训的过程。首先,通过话语分析,男性权力话语对女性的规训得以洞见。其次,女主人公阿涅丝的反规训历程展现了她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勇于自由选择的抗争精神。最后,由于其身份问题成为解决戏剧冲突的关键,喜剧的悲剧性内核显现,即17世纪法国女性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争得婚姻自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列举了孙中山国有经济思想主要表现;通过联系他经济思想中的其他主要方面,分析了其国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孙中山的国有经济思想作了一个简短的评析。  相似文献   

15.
古罗马斯多亚学派的塞涅卡以《美狄亚》与《论愤怒》这两篇著作表现了对于愤怒——邪恶的激情的伦理关怀,阐述了其追求“按照自然生活”、追求“最高的善”的纯粹理性哲学思想。作为政治家与哲学家的塞涅卡认为愤怒是导致人类战争和苦难的直接原因,是应该完全禁止和杜绝的。塞涅卡否认入世的激情,却倡导以仁慈为主题的政治哲学,看似相互矛盾的思想相互交融于塞涅卡的哲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关于这部小说的大多数评论是分析女主人公塞丝作为一名母亲因受奴隶制的压迫所表现出的畸形的爱,将人生经历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解读塞丝的多重身份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揭露美国黑人奴隶制对女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坡在其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与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通过探索主人公对人生本质的追求过程,揭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化视野下对《宠儿》主人公塞丝人生历程的审视,对照作者莫里森个人经历,认为二者实际上都是以黑人文化的回归为基础的自我完善,是作者自身对黑人文化找寻在作品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作家,发表于1987年的小说《宠儿》是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本文以二元对立为视角对《宠儿》进行文本解析,通过对《宠儿》中四组二元对立的分析:人与鬼、反抗与压抑、黑人婚礼与白人婚礼、塞丝母爱的缺失与对子女的宠爱,分析出是奴隶制社会以及塞丝本人性格中的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导致了塞丝弑女的非偶然性。  相似文献   

20.
张秀梅 《文教资料》2009,(19):36-38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品.正确解析主人公宠儿的身份对于深刻理解该小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大量搜集材料和精心思考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对宠儿的身份作出三重解析.首先,宠儿是海上奴隶贸易的幸存者;其次,她是塞丝杀死的女儿的化身;最后,她是所有奴隶受害者的代表.正是基于其三重身份,宠儿帮助非洲裔美国人重构了他们空白的历史,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