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月1日从四川出版集团获悉,四川省出版机构与约旦、伊朗等阿拉伯国家签订了25种图书版权输出意向性协议,填补了对阿拉伯地区版权输出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11月1日从四川出版集团获悉,四川省出版机构与约旦、伊朗等阿拉伯国家签订了25种图书版权输出意向性协议,填补了对阿拉伯地区版权输出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传媒链接     
《出版参考》2011,(33):5
25种川版图书输向阿拉伯国家11月1日从四川出版集团获悉,四川省出版机构与约旦、伊朗等阿拉伯国家签订了25种图书版权输出意向性协议,填补了对阿拉伯地区版权输出的空白。25种图书分别是,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语版《婴儿第一本认识书》(12本)和《机灵鼠小弟快乐认知图画书》(10本),波斯语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以及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新闻出版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依然存在,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2006年为10:1,2008年缩小为6.5:1.以上数据,可谓发人深思,当前我国版权输出的任务依然艰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首次实现顺差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成果显著 据统计,1996年以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和引进的比率基本维持在0.1∶1左右,2002年升为0.12∶1,可2003年又跌至0.07∶1,直到2004年、2005年才又开始有好转的迹象,分别达到了0.13∶1和0.15∶1,连续两年小幅递增.2005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9382种,而输出仅1434种.  相似文献   

6.
版权输出的五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的第5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展团引进版权881项,输出版权615项,引进和输出的比例首次降为1.43:1,基本上实现了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大体平衡.这一事实像一支强心剂,鼓舞和振奋着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也将激励更多的出版企业从事版权输出.然而,版权输出毕竟是一种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阅读心理等诸多因素,因此,我国出版企业在进行版权输出时不能只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必须在结合国际、国内出版业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前不久闭幕的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签署的版权输出合同达2417项,创下我国自1956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以来版权输出的历史最高纪录.而根据此前第l 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的统计,BIBF上我国版权输出贸易量比2008年增长10.25%,版权输出与引进之比为1.29:1,继续持续着自2006年以来的图书版权贸易顺差.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是伴随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全力实施,中国版权输出贸易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日益呈现新趋势和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孟超 《出版参考》2013,(19):39-40
中国图书走出去工作已经做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来,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之下,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版权引进和输出比例,由十年前的10:1,到2012年的不到3:1。简单数字的背后,倾注了出版人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中国的版权输出,也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的武术健身、饮食烹饪、风光图片和语言学习等传统领域。几年来,作为人大社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杨稀贵 《出版参考》2005,(9X):13-13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四川出版集团与十余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签订图书版权输出引进合同和达成意向性协议近200项,其中输出88项,涉及金额近70万元,引进108项。如果这些协议顺利实施,集团2005年图书版权引进输出可望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对外版权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都在新的起点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应该是可喜的。但是,相对于中国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近年来在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言,我们在版权贸易方面特别是在版权输出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很有限的。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开创版权贸易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海内外版权贸易极为活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版权贸易作为知识产权贸易,充当了当前国际经济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广泛而持续的一个经济角色。如今,版权贸易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版权贸易的现状我国的版权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以前为第一阶段,版权输出大于版权引进,且版权贸易量较少。1991~2000年十年间为第二阶段,1991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也相继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相似文献   

12.
走出去图书     
《出版参考》2014,(10):40
正《贾平凹散文典藏大系》作者:贾平凹出版日期:2013年4月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输出时间:2013年8月输出地区:德国合作方式:版权输出吸引外方的内容点: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国家对我国名作家的关注兴趣也日渐浓厚,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自然也受到多方关注。贾平凹的作品基本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体现当代精神,不仅在法国、美国获多项文学奖,而且他的作品已用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多种版本。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1990~2000年十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引进与输出的总体比例大约是5:1;在2001~2004年间,引进与输出的比例达到约10:1,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本文拟就我国近15年的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导致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版权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出版经济》2003,(10):13-16
版权贸易主要指围绕着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属于服务贸易范畴,是与智力财产权相关的贸易活动。欧美和海外也称为版权交易。表现形式是版权的引进与输出。1991年6月1日我国颁布了《著作权》法,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加入公约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我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大了对图书版权输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大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积极响应号召,都把"走出去"作为重要的战略加以推进.在上下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的版权输出在连年上升,输出与引进之比已由10:1~12:1逐渐降低到3.9:1,"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2001年~2010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版权输出乏力一直是我国出版人心中的隐痛。对此,我们不能靠降低版权引进的数量或者减缓引进的速度来解决,只能大幅增长版权输出的数量,提高输出的速度,逐步减少逆差。加强图书版权输出,不但对于我国出版业在国际图书市场立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更关乎中华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版权大国,版权输出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版权输出市场的操作规范也日臻成熟.但是版权输出工作中的诸多细微之处,如合同的法律严谨性、具体操作的规范性等,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借鉴版权引进工作中的实际业务做法可以帮助版权输出领域从业人员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对于我国出版领域的“走出去”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图书     
《出版参考》2014,(7):40
正《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下)》作者:王立群出版日期:2009年3月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输出时间:2009年4月签约,2013年出版输出地区:韩国合作方式:版权输出吸引外方的内容点:秦始皇在韩国的知名度,百家讲坛的号召力,本书在中国的销量不错等因素促成了输出项目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北京地区图书版权贸易活跃,版权引进与输出结构日趋合理,但逆差仍然存在.以调查采集数据为依据,总结分析北京地区出版社版权贸易尤其是版权输出贸易现状,发现北京地区出版社版权贸易业务占重要地位,版权输出地区、种类及数量逐年扩大或增加,但是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国际化版权运营方式、专业化代理机制及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3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8444种,较2012年增长7.8%;引进出版物版权17613种,增长2.4%;版权输出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3年的1∶1.7,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进一步缩小。总体看来,我国的版权输出工作在比例结构、区域结构、内容结构、语种结构、型态结构等方面不断优化,版权输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中国出版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走出去工作呈现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业内人士警醒思考。一是多数走出去图书印数和实际销量有限,从而导致市场影响力不足。走出去图书应该不仅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