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根有律》中发现大量的新词新义,这些新词新义在《汉语大词典》中多未收录。本文即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系,考察《根有律》中的新词新义。并指出书证提前例。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洛阳伽蓝记》一书的双音新词,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三个问题:释义不确,释义与书证不合;漏收词语;书证迟后,目的为今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词典》共1905处引用刘基诗文,独引刘基诗文词目共284条,独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86项,首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21条,新词新义达591项之多。非首例引刘基诗文词目,来源广泛。对《汉语大词典》引刘基诗文词语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在辞书编撰、近代汉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刘基的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王逸《楚辞章句》中保留了许多东汉的新词,它们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中初始书证较实际产生年代晚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齐民要术》与汉语词汇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时期,汉语发展由文言系统向白话系统转向,并且产生了一些新兴的语法现象和大量的新词新义,产生于这个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含有大量的中古汉语材料,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许多的用例,和《汉语大词典》进行比较,可为该书提供上百条更早的书证。  相似文献   

6.
明清白话小说词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目前收录词语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而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较广泛使用的词语若干条进行解释,或对《汉语大词典》收录而释义不全或释义有误的词语进行补释或订正。同时列举了《汉语大词典》收录而例证晚于明代的词语数条。  相似文献   

7.
东汉处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许慎和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其注音和双音释语里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双音节新词引人注目。由于《汉语大词典》均失收,特胪列于此,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古代早期医学典籍《内经》为语汇材料,指出《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的条目数十条,以期为《大词典》修订再版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注重词语溯源,但也有一部分书证较晚。笔者从《型世言》中摘录了数十条用例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巨变的时代,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古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仅从词汇的角度来看,就衍生了数量不菲的口语词,大量新词新义应运而生。作为这一时期重要语料的属于出土文献的墓志,自然也出现了不少新词新义,文章揭举了《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语义项26条,是魏晋南北朝墓志重要的语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和谐"一词的内涵及发展,通过文献用例,证明《汉语大词典》、《辞源》所收的书证是晚出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不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和谐"一词的内涵及发展,通过文献用例,证明《汉语大词典》、《辞源》所收的书证是晚出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不确。  相似文献   

13.
《广韵》不仅是一部韵书,而且《广韵》中保存下来的语词训诂是近代汉语研究中一宗宝贵的资料。笔者考察中发现,《广韵》所反映的沆瀣一气、联绵不绝、履不蹑跟、蔓Yan不断、举手相弄、迷惑不解8条词语,是现代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所不存在的。于是对这些词语进行了探源和分析,以补《汉语大词典》词条缺漏和例证见之不足;同时将这8条断定为宋代才凝固而成的新成语。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同义复词)的理据分析入手,纠正或补充了《汉语大词典》、《辞源》(修订本)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5个出现于《万历野获编》的词语的释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目前收词最多的一部大型词典,它代表了我国目前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我国文献典籍数量众多,再加上近年来又有出土文献“重见天日”,统纂辞书时搜集资料不全,可能会漏收一部分已经存在的词语;或者引用晚于该词实际产生时代的书下来证明该词的某一义项的存在,因而出现书证过晚的问题;或者产生误解词语意思的问题,等等。有关辞书,尤其是《汉语大词典》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被多次提及,为《汉语大词典》进一步完善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篇文章也为《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完善作材料的搜集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疏漏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郑玄笺注中的5000多个双音词语与《汉语大词典》的相应词条的逐一对照,发现《汉语大词典》存在着不少疏漏.这些疏漏,可以初步归纳为照应、校对、引例、释义、词条收录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佐以大量的例证,从辞书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论述了注释语料在《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9.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20.
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性体裁,如何形成发展的问题,前人多有论及,但又语焉不详。从辞赋语言形式变化发展、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发展两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可以说汉大赋就是辞赋为了发展自身表现能力、适应体物的文学审美观念需要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