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21,(4):29-33
西川是海子及其诗歌成为经典的重要推动者。西川所作的努力主要包括:编辑出版海子诗歌文本;支持出版海子传记;不停地谈论海子,从而建构海子诗人形象,推动海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可以说,没有西川一系列持续的努力,就没有海子及其诗歌在今天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09,(10):157-157
3月26日是诗人海子去世20周年纪念日,一系列纪念活动也在这一天举行。海子生前好友西川和海子的读者将前往诗人故乡扫墓,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今年的主题也是“海子”;在上海,一群海子的读者聚集在909咖啡馆朗诵海子诗歌。海子去世20周年,诗人在家乡安徽安庆的墓地不久前也已经修缮一新。3月26目,海子好友诗人西川和北京的海子读者自发前往安庆海子墓地扫墓。  相似文献   

3.
海子去世已经15年了,今天他的诗歌却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本文意在将海子与屈原的比较中阐释海子诗歌的深层意蕴与情感内涵,找出海子诗歌之所以愈益受到重视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认识海子及其诗歌。  相似文献   

4.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一、海子的死和不能承受的精神之殇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  相似文献   

5.
重读海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本切入海子诗歌,同时解读海子本人。海子诗歌内洒从命题和意象两个方面得到呈现:命题足海子对世界的假定和命名.意象则作为求证的结果消解命题,最终从诗的本质上观察到海子理想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8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的饭菜。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有一回,爹对海子说:“海子,你,……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爹说得挺犹豫。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出息,在外地上大学。娘没有工作。海子每个星期的来回路费,一角六分钱,对这个家庭很重要。于是,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海子的诗歌思想与尼采较为相似,他以生命哲学及存在论哲学为基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则可透视海子的精神实质。因此,将海子与西方现代哲学的鼻祖尼采进行对比分析,在“诗与思”“、灵与肉”的对立与和解中剖析两人思想的相通点,进而对海子的思想发微,可理想地探索海子的内在矛盾,“从内向外”地解释海子之死。[1]  相似文献   

8.
水、土、火是海子诗歌的基本元素。海子凭借这些元素实现“对实体的接触”和“大诗”的追求,寻觅他也是心灵浮躁的当代人寻觅的精神家园。把握海子的诗歌,理解海子的精神,必须从其诗歌“元素”开始。  相似文献   

9.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海子“给陌生人祝福,自己不去追求这种幸福的方式,反而让所有热爱海子的人陷入一种痛苦。但海子并不考虑这些,他在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诗歌史上,海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15年来,海子的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而持久的震撼;海子的死与海子的诗息息相关。从他的抒情短诗中,可以看出海子从“乡村乌托邦的建构”到“生死命题的叩问”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1.
因为海子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代人们多认同他是一个抒情诗人。但在他寄托了诗歌理想的长诗和诗剧中却有着更多的诉说。海子提出的“民间主题”有着特定的含义,只有对它进行剖析才能看到海子诗歌理想的内核,获取海子诗歌的价值取向;海子不是一个忙于解构的诗人,而是一个醉心于重构的艺术家。海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寻找文学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2.
找海子裁衣服的顾客很少,他们嫌他做的衣服不是袖子太紧,就是领子太高。海子对自己的裁缝手艺还是挺自信的,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经常望着那些没人要的成衣或布匹发呆。渐渐地,海子裁缝店几乎门可罗雀了。有一天,下着雨。海子百无聊  相似文献   

13.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8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好一点的饭菜。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有一回,爹对海子说: “海子,你,……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  相似文献   

14.
吴国祯 《学语文》2002,(3):30-31
我第一次接触海子的作品,是1990年就读师范之时,老师在黑板上将海子的《死亡之诗(之二)》完整地抄录了下来,并向我们说起了海子的死,他诗歌中的麦子和少女。我们在底下吟咏着海子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 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 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 8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 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 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 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 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 的饭菜。 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 城外的小河套(河套,he tao, 指围成大半个圈的河道。也 指这样的河道围着的地方) 里去玩去疯。 有一回,爹对海子说: “海子,你,……以后不到 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 回来了……” 爹说得挺犹豫。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出息,…  相似文献   

16.
王峥 《文学教育(上)》2014,(16):124-125
有人说"对于一个诗人或是作家毕生的写作,有人习惯于慢跑,而对于海子,他却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生命的冲刺,并迅速到达了终点与顶点。"还有人说"海子是中国诗歌的奇迹,他的翅膀飞向天空,灵魂却回到大地。"海子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本文从海子对于麦地的热爱,对于幸福的崇尚,对于死亡的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海子性格特点,通过对应的诗作分析使海子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对于一个诗人或是作家毕生的写作,有人习惯于慢跑,而对于海子,他却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生命的冲刺,并迅速到达了终点与顶点。"还有人说"海子是中国诗歌的奇迹,他的翅膀飞向天空,灵魂却回到大地。"海子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本文从海子对于麦地的热爱,对于幸福的崇尚,对于死亡的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海子性格特点,通过对应的诗作分析使海子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人的重要代表,海子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意象群落。“麦地”“村庄”曾一度成为海子的代名词。本文认为,除了“麦地”“村庄”外,“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也是海子诗歌意象群落中的重要主题。笔者结合海子的诗歌创作,对海子诗歌中存在的浓郁的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我并没有读完海子的每一首诗,但我试图在寻找每一首有关海子的诗。海子的成长背景使他对“麦地”充满了深厚的爱和深刻的痛,他就像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株植物。尤其在他的小诗中,这份感情贯穿始终。黑色的泥土是黑色的眼泪也是黑色的火焰,海子信仰这黑色远远超过我们通常赋予生命的颜色———绿色。海子认为黑色才是生命原创,有了土地才有了粮食才有了母亲和村庄,在海子的诗歌中“大地苦难而丰盛”这些意象浸注着海子对于土地的理解。海子在小诗中,并不自造出一个美丽的田园,远山近郭,世外桃源。这恰恰是中国的田园诗的传统。陶渊明的悠然…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2002,(2)
对于去年已经订阅下半月刊的读者而言,海子已经是一个老朋友了。而对于今年刚刚订阅下半月刊的读者而言,海子还是一张新面孔。那么,请允许海子在此再作一下自我介绍吧。去年第九期下半月刊全新改版以后,杂志隆重推出了海子并这样介绍道“海子系本刊形象代表与发言人。此虚拟人物热爱孩子,热爱生活,有一颗充满充满阳光的心。希望读者和编者一道来丰富海子的形象,让海子像《中国少年报》里的‘知心姐姐’、‘小虎子’、‘小灵通’一样,像《童话大王》里的‘舒克’、‘贝塔’、‘鲁西西’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员。”当时,海子主要是对一些文章作些点评,统一称为“海子点评”。到第十期时,鉴于许多读者对第九期的积极反响,编辑部挑出了一些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由海子出面,统一作答,形成了《编读往来》栏目的一个特色小栏目《读者与海子的对话》。在第十期的“对话”中,海子在回答安徽读者吴竹灵关于海子的问题时,对海子的形象进一步描述到:“海子是你,海子是我,是所有热爱孩子、热爱生活、有一颗充满阳光的心的编者、读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海子不哗众取宠,不特立独行,不故作姿态。海子是个平常人,与我们生活中的善良、勤劳、正直的人们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从第十期起,编者们接受浙江读者李非的意见,把“海子点评”改为“海子点点”。(因为李非说,“点评”让人觉得不舒服,因为有裁判之意,仿佛一定要有对错,而改为“点点”就好多了。) 这样,《读者与海子的对话》就保留了下来。此外,按辽宁陈海林等读者的建议,《信息速递》栏目作了些改变,在信息后加上了编者的点评,成为另一个新栏目,就叫《海子点点》,从这一期推出。讲了这么多,老读者们一定觉得海子太啰嗦了媸潜浮?还要啰嗦的是,因为2001年第12期发刊较晚,与这一期间隔较短,到发稿时,上一期的反馈还没有收到,对于上一期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放到下一期一起发了。仍然用这个“对话”节目的口号作为开头:让我们在这些思想和情感的火花的照耀下,阅读这本能让我们敞开心扉的杂志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