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选作课文时文字略作改动。这篇散文以夹竹桃为线索,突出表现了夹竹桃艳而不骄、凡而不俗、韧而不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流程:一、实物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棵植物叫夹竹桃。请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植物,并把你观察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3.
课文第4节写夹竹桃从春到秋开放的情景,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归纳,关于夹竹桃的"韧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解读:(一)花期长,生命力旺盛;(二)默默无闻,不彰显自己;(三)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越发坚强,面对舒适的自然环境仍旧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句,放大文本语言情境,丰富教学情境,让夹竹桃的"韧性"深深烙在孩子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4.
《夹竹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使学生从夹竹桃的品质中感受季羡林的内质,必须突破夹竹桃的物化属性,走进夹竹桃的境界。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诵读经典,存疑导入;整体感知,提出质疑;感悟韧性,碰撞心灵;触摸幻想,尝美品美;创设情境,想象补写;总结课文,托物言志;布置作业,重温品格。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的《夹竹桃》一文出自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之手。该文的教学应该着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洞察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作者又是怎样将这种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在教学时,要关注文章的首尾,让学生在联系中感知作者的情感;要直接切入,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要前后贯通,让学生在辨析中体悟情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清新如六月甘泉,流畅如潺潺细流,自然如皓月清风。在《夹竹桃》这篇文章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的对象,正寄寓了他的追求和趣味。透过《夹竹桃》一文,不难看出季先生淡然的生活态度与脱俗的生活情趣,他欣赏夹竹桃在平平常常外表下的兢兢业业、顽强持久。文章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夹竹桃》(苏教版十二册19课]一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作品语言朴实,结构严谨,神韵厚重,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作为高段的一篇散文,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注重年段特点,关注文章体裁,让学生得言得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工作室成员尝试了多轮磨课.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校语文工作室三位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各自演绎了对《夹竹桃》的文本解读.第一位老师扣住"通过事物特点寄托作者情思的散文特点".紧抓特点深究作者借夹竹桃表怎样情思?(默默无闻、宠辱不惊、始终如一:怀念故乡;怀念儿时生活)第二位教师抓住夹竹桃充满韧性,引起"我"许多幻想两方面内容,阅读批注,交流心得,来感受内容,体会遣词造句之妙.第三位教师以"形散神不散"为目标,抓"爱"字,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领悟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和花影迷离。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文本解读《夹竹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季羡林以温情的笔触,将自己钟情之物——夹竹桃的花色之妙、花期之长、花影令人遐思描写得至纯至美、亦真亦幻,字里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夹竹桃》一课,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相似文献   

11.
史军 《少年月刊》2022,(21):36-37
<正>前不久,夹竹桃又上了热搜,起因是一位朋友用嘴巴叼着两朵花拍照,结果因为中毒被送进了医院急救,而她亲密接触的花就是夹竹桃。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在公园里种植如此危险的植物呢?夹竹桃曾经非常风光,不管是校园的行道树,铁路沿线的防风带,还是庭院中的小盆栽,都有它的身影。夹竹桃不仅耐涝耐旱,生命力顽强,还极少生虫,栽种起来也很简单,还能贡献美丽的花朵,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相似文献   

12.
<正>《夹竹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话深情地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是文本最具特色的一句话。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句子?  相似文献   

13.
《夹竹桃》课文质朴文字中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在教学中可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初读追问爱从何来;再读探究夹竹桃的内在美;精读基于知人论世的考量,思考文本形式的真实自然。  相似文献   

14.
夹竹桃     
夹竹桃,原产印度和伊朗(区别是伊朗产的花萼翘曲),初夏开花,一过梅雨,粉红或雪白的花朵就缀满枝头,成为盛夏街头园角的一大美景。由于夹竹桃叶子狭窄,状如修竹,花蕊吐香,质若艳桃,故名之曰“夹竹桃”。此外,由于夹竹桃的花期特长,从初夏一直延续到暮秋,故又赢得了“百日红”或“半年红”的美称。夹竹桃除有耐暑的特点外,还有很强的抗害力。它三叶轮生,枝繁叶茂,具有防音和防废气的功能。夹竹桃与佛教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早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初,夹竹桃已经遍植于佛院寺庙之间了。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绝大多数寺院周围看到夹竹桃。与石蒜一样,夹…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有报道称夹竹桃含有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这个消息在这个“谈癌色变”的社会立即引起了恐慌,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砍伐夹竹桃的行动……夹竹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自此,"语用"一词走入一线教师的认知。于是,在听课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案例:【案例回放】在教学《夹竹桃》第四小节夹竹桃的韧性后———师:同学们,当夹竹桃的韧性在你我心中悄悄生根时,我的心头随之还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文题为"夹竹桃",著名的散文家季羡林先生为何洋洋洒洒在第三小节用了200来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却只字不提夹竹桃?是浪费笔墨了  相似文献   

17.
《夹竹桃》是江苏版小语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 ,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这一重点段后 ,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 :月光下的夹竹桃怎么会引起作者幻想的呢?(配乐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生 :我觉得作者是因为看到了月光下的夹竹桃投在墙上的影子 ,呈现出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的景象 ,才会引起幻想的。生 :我觉得作者闻着它的花香 ,看着它的模模糊糊的影子 ,出神了才会引起幻想的。生 :我觉…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四者之间的有效对话,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以《夹竹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与文本对话,奠定学生品悟的基础《夹竹桃》一课中有一句话"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这里作者怎么突然用了一个"也有"呢?找来原文,读罢茅塞顿开,原来课文在这里删去了一小节,原文是先介绍作者的家乡几乎家家都种夹竹桃,然后由面到点,转而具体描写"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抓住关键词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就能读懂这篇文章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同学们,学了《夹竹桃》一课后,你们都对夹竹桃留下深刻印象了吧? 可别忘记我们——榆叶梅、丁香、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江西腊、夜来香、玉簪花。我们都是夹竹桃的朋友,和它共同为小院子增添色彩。因为时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钱穆先生青年时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別的树!”钱穆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