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教师人格在师生交往中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教师人格,就是教师的个人的人格规定,是教师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教师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一、教师人格在师生交往中的价值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即“交流信息”和“相互作用”。凡交往必须有人们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属于认识方面的信息有知识和经验等;属于情绪评价方面的信息则有需要、愿望、态度等。交往还必须有交往双方心理上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交往的双方都是积极活动的主体。师生交往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格思想观认为,人格是以现实社会存在的人为前提,是人所具有特质表现方式的总和,人格的本质是社会特质,人格总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经济制度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它决定着人格的形成、发展的类型和发展的趋势等。马克思人格思想为我们认识人格的本质、在现实社会塑造宏观的人格模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纵深发展 ,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人们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调查表明 ,约有84%的大学生都在上网。网络这把双刃剑 ,当它给学生带来巨大便利和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 ,它也给许多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作为现实人格的表现 ,一方面受网络优越性的影响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 ,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和随意性等特点 ,它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一、网络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促进作用所谓人格 ,一般指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浪潮缔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在通过网络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网络社会,然而,对于网络社会虚拟与现实的讨论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在网络社会中,虚拟与现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的虚拟性和本质上的现实性的结合,人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创造具有主体性的人格,并积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5.
网络与现代青少年的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青少年的网络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反映,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个人的现实人格,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信息窗口的网络也给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青少年网络人格异化的表现青少年的网络人格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人际交往淡漠青少年在现实社会的挫折和冲突下,为了排谴自己的自卑和无助的感觉,而选择可以不用知道对方背景的人机对话。迷失在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动感刺激的娱乐…  相似文献   

6.
试论教师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格与教师人格 人格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性的总和,它包括行动、认识、智能、思想、情绪和身体结构等方面。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自然属性,它是由人们所处的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儿童人格的形成过程,它包括个性化与社会化两个侧面。社会化是个体获得态度、价值、需要、交往技能及其他能使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品质的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对,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获得独立的过程,即所谓自我确立、自我形成的过程。个性化强调的是个体的需要、特征、独特的权利、个人发展、自我实现、个体在世界上的唯一性等等。社会化与个性化作为人格发展的两个侧面,具有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的提出 人格,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上也常常把人格同于“个性”。社会学、伦理学则把人格看作个人的道德行为倾向的总和。我们用人格来表示人的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认为,儿童期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  相似文献   

9.
网络主体身份和角色的确立不是根据其在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角色,而是根据其在虚拟空间中所表达的话语。网络交往的双重人格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这种冲突能够导致自我认知、性格、个人思维与人际关系的不同异化,为此需要从心理、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四个层面来调和网络行为主体双重人格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人格是人们在网络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将网络社会关系和网络文化特质内化到主体文化心理结构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行为规范和角色模式。网络道德人格的形成,既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环境的制约,又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是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者,网络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论理性把握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反应特点,是个体有效进行社会交往的惯常行为模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讨论人格的教育作用时就曾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主体身份和角色的确立不是根据其在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角色,而是根据其在虚拟空间中所表达的话语.网络交往的双重人格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这种冲突能够导致自我认知、性格、个人思维与人际关系的不同异化,为此需要从心理、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四个层面来调和网络行为主体双重人格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格,从人的本性来看,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有着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如人们的责任心、自信心、宽容性、独立性、坚韧性、合群性、进取性等。人格的这种规定性,完全是后天形成的,它为每个人所独有。作文过程是大脑独立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人格有着互动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本人试从三个方面略谈创新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人格?美国人文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指出,人格是人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真正构成一个人特征的,从而使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各种心理特质的总和。也就是说是个人的品格,是个人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它既有先天性的气质,更主要的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受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经过个人后天的努力与实践,不断沉积的一种内在的品质。作为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力量,是基于政治教师的高尚人格与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感情的力量并由这种力量形成的教师威信,是思想道德、学识能力、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格无条件也具有真理性。”在教育中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活动中形成.并在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特质的总和。因此,人格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肉体生命价值的显现,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和精神生命价值的显现。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理性、道德和意志三个方面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的统一的精神特质。当然,不同的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必然造就不相同的精神特质,形成具体的人格。尽管人们知、情、意的…  相似文献   

16.
杨麟 《教学月刊》2005,(2):15-16
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和价值取向,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和人格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以信息丰富、传递快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但网络也以混乱的信息和虚拟的交往特点,阻碍了青少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冲击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束缚了他们的现实交往。造成了他们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意识弱化,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表文通过综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网络有利于发展青少年人格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独立性,但是同时也可引发角色混乱、封闭、变异、攻击性等人格危机。上网者在网络中选择类型并形成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相互影响、有机统一。净化网络环境,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方可为青少年人格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的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交往与人格的建构是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逻辑起点.交往方式的变迁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现实基础,随着以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性普遍交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人的片面性交往以及以互联网为中介的人的虚拟性交往这些新特征的出现,大学生人格建构以交往为立足点,就要强化共生意识;强化主体间意识;强化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交往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受到了巨大冲击,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在网络交往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应注意确立“以德立人”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培养“以诚为本”的网络交往道德观,唤醒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慎独”在道德人格培养中的内控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