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2.
童心可畏?     
我伤心地哭泣着,由于绝望而自己抓自己的头发……昨天我的祸闯得是那么大,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我都吓傻了,好像在做梦一样。 昨天,我刚从学校里回来,就回到房间里拿起我前天做的那副钓鱼竿,跑到威纳齐奥先生的房间里,我想在他的小水盆里钓鱼,逗他乐。遗憾的是威纳齐奥先生睡着了。他睡觉是那样的古怪:脑袋  相似文献   

3.
每次读周锐的新作,我总是想起十多年前,我们一帮人在一起创作中国版芝麻街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见周锐,他比我想象得还高,以至于觉得走近我的是一匹非常高大的马,而且很有王者之气.  相似文献   

4.
魏隐儒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老一辈版本学家.河北束鹿县人,一九一六年生,算来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了。他坦率、热情,给人以亲切感。我与先生相识以来,每年的岁尾或是春节,都要彼此通信问候。使我汗颜的是,魏老的信常常来在我给他写信之先。从信中得知,他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忙于著述、讲学、授课,终年不得一闲。我真觉得自愧弗如,比起魏老来,我是懒惰得多了。我毕竟还要小先生十多岁呵!  相似文献   

5.
伯氏吹埙记忆比铁轨还要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在我的故乡胶东半岛的烟台芝苤湾海滨召开的一个文学研讨会上,我有幸认识了心仪已久的陈伯吹先生。这也是这位儿童文学大师和教育家在世时,我见到他的惟一一次机缘。那时他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所有人都尊称他“陈伯老”。他穿着一套浅灰色中山装,清清爽爽的,扣子系得一丝不苟。清瘦单薄的身材,满头的银丝,神色里充满慈祥和仁爱,说话的声音很小,也很柔  相似文献   

6.
在我同王重民先生断断续续却又始终如一的20来年的联系中,我从未听到王先生讲过他同金毓黻先生个人之间的交往情况。起初,我以为这两位学者一定是私交很深、且时间漫长的挚友。后来因同王先生接触较多,对他的了解也多了,心里未免产生些疑问,但未得机会向王先生讨教...  相似文献   

7.
诸雄潮 《中国广播》2013,(12):87-88
声音里的世界是个丰富的世界,比我们眼睛中的世界更富于想象。人们眼睛中的世界大致相似,人们耳朵里的世界却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8.
侯军 《全国新书目》2010,(21):78-80
钱绍武先生的雕塑作品名冠中华,我对他是久闻其名了。但是得见其人却很晚,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深圳南山区建起一家雕塑院,请来钱绍武这位"大神"来坐镇。老人家欣然南  相似文献   

9.
书痴的日子是在书斋里打发的。打开书橱,书页送香,伫立橱前,随手拿一册在手,看那设计精美的封面及插页,读那读过多遍仍百看不厌的精彩文字,从文字中想象作者的音容笑貌,真是乐在其中。书痴爱书,恐怕只有嗜酒者一杯在手可相比较,我不喝酒不嗜烟,酒瘾烟瘾统统化为了书瘾,只要时时有新书可读,便觉时时新鲜充实。记得1986年我在四川大学进修时,见到导师带的一本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台湾版),真巴不得化作隐身人抢去先睹为快,先生说他不外借,我也不好意思张口。后来我听一位嗜酒者谈到他见别人喝酒,喉间便痒得难受,他这话倒使我想我上面说的一幕,便不由地对他同情万分。终于我托我的亲戚从台湾买来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本很有学术分量的书,其中先父杨树达屡有出现。记得解放前我上中学的一个暑假,父亲携我到长沙市北正街访友,路上他指着分叉的湘春街对我说,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义宁人,却生在这条街上的一所房子里。像这样子温情脉脉对我介绍他学界朋友的生活细节,是从来没有过的。先父于1920年到北京教育部供职,6年后得恩师梁任公引介受聘于清华大学,与陈共事,至1956年逝世,两人交谊当在30年以上。据我长期观察,同辈学  相似文献   

11.
这个阿城,陈平原先生在某一场合对他的介绍是:阿城先生一部《棋壬》“遍地风流”。但诸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是,阿城先生写小说之前是个画家(他是大画家范曾的学生),写小说之后是电影制作人,他还组装过汽车等等。我读阿城的小说,看他把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似乎不着一力,却处处藏有机巧,机锋毕现,常常是读得无话可说。而这本薄薄的《威尼斯日记》,更是随翻随喜,每每都要恨他写得太短。  相似文献   

12.
■有益的鼓励自 1 958年贾祖璋先生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调到科学普及出版社以后 ,2 0多年里 ,我一直在王幼于先生的指导下做编辑工作 ,他给我的教益也很多 ,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从 1 951年起就在同一个编辑室工作。贾先生调走以后 ,他任我们编辑室主任兼副总编辑。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对人对己都非常严格的人 ,不轻易说赞扬的话。有一回看了一篇我的作品 ,他说“这一篇写得不错”。因为这话十分难得 ,所以尽管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 ,却还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是 1 957年的事儿 ,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前夕 ,从党中央传下来一个精神 ,要提倡…  相似文献   

13.
朱正 《中国编辑》2005,(1):73-74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选集。说到选本,我就想起他创造的“碰本”这个名词。他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这篇文章里说:“我说的选本是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而言;至于随手检阅而得,只要是著名的人著名的篇。  相似文献   

14.
看这部影片也像泡菊花茶一样,得慢慢地品 我大概是四、五年前在酒吧里认识金琛的,酒吧是我弟弟开的,酒吧里每天都充斥着我的一帮狐朋狗友,金琛是一个酒客,他被我的一个朋友带来。开始时我没太注意金琛,他虽然比我的很多朋友清秀,但对我没有意义,后来他来的次数多了,我们也就算混得脸熟了,仅此而已。1998年,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拍  相似文献   

15.
平时我住在中华书局的办公室里。每天清晨起床后,几乎都能看到一位老年人,他的个子不高,身体却很灵便;右手拎着黑皮包,左手还用力摆动着,迈着细碎的步子,沿着墙边走过来。“啊,是周先生来上班了。”我迎着周振甫先生走去,总是惭愧地自责:“我起得太晚了。”周先生总是慈祥地笑笑,然后匆匆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我看看表,距离上班时间常常还有半个多小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近年来,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请他每周只来一次。于是,每逢星期二清晨七点多钟,老人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楼道上。  相似文献   

16.
萧萍 《出版参考》2010,(17):32-32
每次读周锐的新作,我总是想起十多年前,我们一帮人在一起创作中国版芝麻街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见周锐,他比我想象得还高,以至于觉得走近我的是一匹非常高大的马,而且很有王者之气。尽管周锐后来也经历了一场大的病痛,可是这似乎丝毫不损他的内在力度和气势,每每读到他的那些文字我都感慨它们的存在和超越,他的小说这些年似乎更加幽默洒脱,童话也更是汪洋恣肆,让我对他个人和他的写作怀有更深的敬意了。  相似文献   

17.
一凡 《湖北档案》2014,(4):40-42
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西南联大拜师1939年夏,年仅19岁的汪曾祺怀揣着已读了多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出生于1935年的胡伯威先生比我大了二十岁,恰恰长我一辈,但读他的《青春·北大》我却备感亲切,丝毫没有所谓的“代沟”。因为他在书中详细回忆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火红的青春”,许多方面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例如,他提到的那么多前苏联歌曲我几乎全都会唱,那种单纯的思想也如出一辙。我们两代人的青春记忆,确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但这并不是我认为本书前半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理由。我之所以认为本书前半部可以担得上“弥足珍贵”四字,因为后半部作者在北大求学、被打成右派的经历,虽然也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但毕…  相似文献   

19.
简丹日记     
简丹 《新闻天地》2007,(11):56-56
时间比想象中的过得快,我也相安无事的度过了7天的时光。  相似文献   

20.
正许姬传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秘书。他从1932年起即与梅兰芳合作,全力辅佐梅兰芳,追随左右,形影不离。梅兰芳比许姬传年长7岁,在他们长达三十多年的相处时间里,梅兰芳对许姬传处处关心,时时提携,在梨园传为佳话。许姬传的小儿子许国耆一度与我同事,他见我爱好京剧,便常向我谈及他父亲与梅兰芳交往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