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3-6岁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种常见标准颜色片为材料,对130名云南纳西族3-6岁儿童进行了颜色命名研究。结果表明: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提高;纳西族儿童对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有一定顺序,即先是黑、白、红,然后是绿、蓝、黄,最后是橙色和紫色。纳西族儿童的颜色命名特点既与认知发展有关,也与纳西族语言和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考证,描述纳西族"热美蹉"所涵盖的音乐舞蹈形态,以舞蹈特征与传承为切入点,借助舞蹈形态学、民俗学、比较学和文化学等研究方法,从云南地区纳西族古老文化来探讨"热美蹉"舞蹈的渊源、发展等问题,以求能够加深大家对纳西族舞蹈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饮食民俗既是历史传统中约定俗成的,也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得以重构而不断扬弃下沉淀生成的。纳西族饮食民俗按其内容可分为日常饮食、节庆宴席、娱乐休闲饮食等等三个类型,其风味食品以丽江粑粑、丽江黑凉粉、米灌肠为代表。纳西族饮食民俗特征主要有实用性、协调规范性、伦理审美性、发展变迁性。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强调 “和合”思想,其传统宗教———东巴教主旨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表现在饮食文化及思想上,也主张调和五味,兼容并包,这与中华文化的“中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对这部音乐的曲牌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有的与纳西族的传统音乐相关联,有的则属于古代流行于内地的戏曲曲牌和民间小调.由此可以推断,"白沙细乐"很可能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宗教文化上 ,纳藏文化既存在着天然联系 ,又有着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所致。藏族离主流文化中心更远 ,生态环境更为严酷 ,又加佛教西来 ,使苯教完成了学说化 ,而纳西族的东巴教却在纳西族的儒化过程中褪化为礼仪化宗教  相似文献   

6.
以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争论的三大问题为线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颜色认知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颜色认知的不同。结果显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对11 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蓝”、“绿”词汇混用的纳西族对蓝、绿的辨识显著地比汉族困难; 彝族、白族、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与其黑、白文化相一致。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具有重要影 响,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采用夏历纪年,所以他们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是相同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和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一样,纳西族也过火把节。除了这些节日以外,纳西族也有许多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具会、三多节、龙王会和骡马会等。纳西族的三月龙王会是由纳西族传统的祭署神仪式发展而来的,改土归流后,受汉族龙文化的影响,民间逐渐把祭署神流变为祭龙王,成为一年一度的庙会。后来规模扩大,民国初期把"三月龙王会"改为商业劝工会,解放后又改为三月物资交流会。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中新词族"X控"源自于日语"コソ"(con)的音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一些新的特征,并在网络中迅速流行开来.本文立足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从构成和功能、语义表达和词的演变发展三个维度来对"X控"词族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附缀式词族"X控"的演变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关于"纳"的释义,各辞书众说纷纭,不能统一.为此,现先从"纳"的声符义入手,指出"纳"义的本质特征是缝纫多层衣物.再以此义验之<汉语大词典>中的诸多文献例,皆能得解.这样,不仅与传统缝纫工艺的技法相符,也与后代"纳"的引申义相合.由此可得出结论:各辞书对"纳"的释义应解作"缝补多层衣物".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X门"大量涌现在新闻报导,特别是新闻标题中."门"族词的内部构成又可细分为核心构成、后置附加语、前置修饰语等三个层次;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意义由专指各种"丑闻"扩大到"风波"、"事故"等;其动词搭配日趋丰富,其中双关修辞大量应用."门"族词在新闻标题中大量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民间文化中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是以民间文化为标本,以价值和核心为经线和纬线。具体从纳西族民间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三个方面分析,抓住"民间"和"生态"的角度和层次,来挖掘纳西族民间文化中深刻丰富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进一步为实现"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的理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从日语借入的"婚活"、从英语借入的"乐活"、汉语自身产生的新词"穷活"三个例子入手,例释近年来流行的"活"族新词,剖析其释义,展示其用法,并尝试对其成词方式进行解析,以使我们对汉语家族的这几位新成员有更清楚的认识,也能对"活"族新词这一流行的新词范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试论纳西族白石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西族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白石崇拜现象;纳西族的白石崇拜与纳西族的东神崇拜和色神崇拜紧密相连;纳西族的白石崇拜主要根源在于纳西族对白石的崇拜,玉龙雪山在纳西族白色崇拜转化为白石崇拜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唐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先世的籍贯、姓氏、内迁路线的考察,认为以往关于这一族出于奚、粟特、抑或突厥民族的说法皆难成立.这一族应该是回纥(回鹘)药罗葛氏后裔,中唐时代河朔地区"胡势"强盛是这一族冒改粟特姓氏的主要原因."泛粟特"的学术倾向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58):194-196
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当今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纳西族文化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以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相貌,描绘了整个纳西族的人文历史和纳西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本文从云南纳西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丽江纳西族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历史悠远,人文荟萃。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的非物质是其生生不息的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财富,是纳西族人民繁衍发展的根脉。她是纳西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是民族精神的发生器,纳西族文明的起点;她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是纳西文明不竭的源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而且是纳西族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裸X"族新词语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新词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裸X"族词语的出现,不仅为语言系统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体现了个体认知与社会认知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本文试从认知学的角度对"裸X"族词语的语义演变及其成因加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19.
“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朝雍正元年以前涉及纳西族的文字中,都把纳西民族记载成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但是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之后的一些史料中记载纳西人"性柔弱"、"生性懦弱"等。本文通过"改土归流"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来探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的影响,认为"改土归流"使纳西族民族的尚武精神从感性阶段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一个。作为一个民族,它有其特有的文化和特征,由此而产生许多纳西族特色词。在翻译纳西族相关资料文献时遇到较多纳西族特色词语,笔者尝试运用和合翻译学说、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