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于1847年面世,当即轰动了英国文坛.此后一百多年里,小说在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持久的.在我国,《简·爱》也成为众多文艺评论者笔下的焦点.简·爱的形象也深入无数读者的心中.今天,再读《简·爱》,掩卷之后,不由还要拿起笔,再谈一谈关于它的一个古老而陈旧的话题:《简·爱》魅力之源.简·爱以她鲜明的个性吸引了读者,征服了读者.它的全部魁力都来自主人公简·爱独具一格的性格力量.如果把简·爱与其他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如安娜、娜拉、子君等相比,她给人的最突出的感觉是,多了一点亮色.就是说,简·爱较之其他艺术形象具有更坚决、更明确、更彻底的自我独立意识.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小说没有让读者为主人公流下同情、怜悯的眼泪,而是使读者从主人公的压倒一切的性格力量中不断得到新的启示.我们不能否认,简·爱的为人、简·爱的精神,确实在不知不觉中,为许多人所效法.一部《简·爱》,使夏洛蒂·勃朗特一举成名,并由此而跻身于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的行列.所以,马克思称她及她同时代的作家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夏洛蒂对这一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形象而又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敢于为正义、平等、人格、尊严、独立而与生活困境、社会歧视及男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光辉女性形象.本文主要是从《简·爱》原文中的经典对白和描述来分析简·爱的抗争性格.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成功塑造了简·爱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就简·爱对门当户对的婚姻的追求历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简·爱》和《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反映爱情故事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如女主人公简·爱和郝斯佳的独立意识、爱情观、金钱观及写作背景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简·爱和郝斯佳都不安于现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爱情、追求独立的生活,但她们对待爱情、婚姻和生存方式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同样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谈及《简·爱》,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刻骨铭心的曲折爱情,以及简·爱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大胆追求独立人格与男女平等权利的精神特质,而对于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则明显忽略、漠视甚至误解.文章拟从疯癫而又清醒、角色定位与人物原型、人物塑追的特定意蕴等方面入手,尝试解读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马微 《文教资料》2020,(7):38-40
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了小说《简·爱》.主人公简·爱独立自主、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该形象,打破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对妇女的刻板印象,宣扬了作者的社会主张——为女性争取平等和自由.简·爱热爱阅读,书籍对其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回顾简·爱的阅读历程,探微她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坛公认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成功塑造了简·爱这一坚强、刚毅、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不幸的童年和贫穷的生活使简·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相反不轻易屈服的性格使她在顽强的自我奋斗中逐步觉醒,并最终获得幸福.简·爱的斗争精神吹响了时代女性觉醒的号角.  相似文献   

8.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人不过是父亲形象的一个替代品;怀有恋父情结的作者自然地将简·爱送进了恋父的爱情陷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迈尔斯·富兰克林的代表作<我的光辉生涯>中女主人公西比拉的形象分析,探讨了被边缘化的丛林女人如何追寻自己的命运以及在追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理想与爱情、本我与自我、传统道德与人性欲望的冲突.此外,本文通过西比拉与简·爱的对比,揭示了西比拉身上所反映出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风格对等的翻译原则,对分别由祝庆英和黄源深翻译的<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风格转换方面做了较为系统详细的对比研究.在风格转换对比中,从对叙事性语言的再现和对对话语言的再现两个方面比较了两个译本.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学经典《简·爱》诠释了作者的爱情观点,作者采用的方法不仅是不断地设置重重悬念,而且设置的悬念还打破常规思维,具有独创性.本文就简·爱与罗彻斯特从相识到相爱的故事中设置的悬念筒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主要从简·爱与罗彻斯特前三次见面过程中设置的悬念分三点来探讨《简·爱》这部作品的独特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2.
袁馨 《华章》2012,(19)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并结合《简·爱》两位译者的译文证明翻译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者自身修养以及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不同,并且试图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22,(1):54-58
长期以来,学界对《简·爱》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和作为“殖民话语”的文本。简·爱作为父权制下的女性和作为英国殖民者的双重身份使其能与梅森和罗切斯特分别进行性别层面和种族层面的共谋。简·爱与梅森之间的种族差异削弱了性别层面的共谋,而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则象征着意识形态的结合,同时暗示了种族共谋的胜利,《简·爱》的结局也是帝国主义时期种族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许多读者在理解简·爱的独特个性时,往往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人物:海伦·彭斯和伯莎·梅森.文章通过分析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以及和简·爱的相互关系,指出伯莎·梅森、简·爱、海伦·彭斯分别作为同-人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而存在.海伦?彭斯是超我的化身;伯莎·梅森作为本我,代简行动,是简的心理障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一批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它所包含的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没得到人们的重视.琼·里斯从不同视角对<简·爱>进行了重写.她的<藻海茫茫>揭示了<简·爱>中存在的帝国主义压迫,颠覆了勃朗特的殖民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简·爱》中的女性形象,论述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海伦·彭斯、伯莎·梅森对于简·爱性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一部优秀女性题材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简·爱虽然出身贫寒、身体娇柔、外表平凡,但是她却以自己一系列的反抗行动告诉世人自己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女性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简·爱》这部作品也随处都在体现着女性意识。本文主要对《简·爱》这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首先会介绍这部作品大致的内容梗概,接下来把简.爱这个女性形象与作者夏洛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将以具体的实例对《简·爱》中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构成简·爱性格的因素主要是自卑与自尊两个方面,其中自卑又是主导力量,决定着她的行为走向.由于浓厚的宗教情结,简·爱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独立与平等意识,她以顽强的自尊支撑着自己的精神.而对于自尊的追求,也是她自卑情结的延伸.  相似文献   

19.
正11月20日晴"我渴望/一千次的渴望/我渴望的不是山间轻柔的玫瑰色氤氲/我渴望的是穿破千万重云彩的壮美极光……"读完《简·爱》,这部著作仿佛是大海中翻滚的巨浪,时时攫住了我的心,让我与其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哭泣……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被好心的舅舅收养。舅舅临死前委托舅母一定将其抚养成人,然而,简·爱却受到了舅母和她的孩子们的百般虐待……当读到简·爱的舅母里德夫人的儿子约翰以简·爱不配看书为由,而将书扔向简·爱,并砸得她头破血流时,我心中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凭什么?凭什么简·爱就要受到如此屈辱与  相似文献   

20.
父爱的缺席使简·爱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恋父情结.简有一种依恋感,她内心渴望和追求的是男性强有力的臂膀和依靠.在与罗切斯特相识、相知和相爱的过程中,恋父情结使她跨越了年龄和阅历的巨大差距.他们的爱情几经周折后,简·爱终于找到了最终的归属--心灵的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