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刘连洋 《精武》2003,(3):27-27
纯阳九步行气法,全名“纯阳内功九步行气秘法”,是勍手螳螂门真传内功心法纯阳内功中的一种。勍手螳螂之纯阳内功心法,相传源于崂山道教的导引行气功夫,由七星丹田功、纯阳九步行气法、纯阳桩法、纯阳童子功四种功夫组成,是一种体系完备、功效宏大的道教秘传内功心法,诚非普通内功可以比拟。  相似文献   

2.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3.
刘连洋 《精武》2005,(7):38-40
《少林衣钵真传》是一本与《纪效新书》、《苌氏武技书》一样,对我国传统武术有着深远影响的古谱著作。只是由于近代形意、太极等流派的兴盛,而该谱义仅流传于螳螂门中,所以研究者极少:因笔者喜欢对螳螂拳史、拳理、拳功的研究,所以对该谱多有涉猎,以下为笔者一愚之见,希望能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柳国顺 《精武》2008,(12):50-51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剑实战性强、行剑风格独特,在螳螂门器械中颇具代表性。该剑是由实用的“剑字”练习入门。再相继练习螳螂八仙剑、螳螂达摩剑两套剑路。螳螂拳宗师郝恒禄为该剑的创编,以及“十二剑字”理论剑谱的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其精湛的螳螂拳技艺.尤其螳螂达摩剑实为他的武学代表作。郝信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6.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7.
枪为兵器之祖,太极螳螂门自古就对大枪极为重视。“莱阳三山”之一的李昆山先生的大枪堪称一绝,在1933年秋参加中央国术国考时,以其出神入化的太极螳螂门“十八枪”枪法名列全国长兵器第一,同时也获银盾一枚及奖状等,太极螳螂门大枪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李飞林  周广卿 《精武》2004,(6):12-14
太极螳螂拳法以乱接、分身八肘为母拳,有“摘要的手,八肘的劲”之说。 摘要拳法产生于梁学香及姜化龙传拳时期,梁学香所著拳谱《可使有勇》所载的“三堂捶九十招”(或名秘手)实际上就是摘要拳的雏形。三堂捶(秘手)里的动作均可在摘要拳中找到,可以说摘要拳法是螳螂门实战精华的集成。  相似文献   

9.
思路的转变 为什么大螳螂可以打野? 首先Q依然是一个单体高爆发技能,配合W和E两个AOE技能可以保证清野的速度,而且在蓝BUFF甚至没有蓝BUFF的情况下,你会发现主Q的螳螂并不像以前一样那么对蓝有依赖(以前的螳螂会出女神之泪来弥补螳螂蓝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刘连洋  李飞林 《精武》2003,(8):39-41
提及螳螂拳法,世人自然会联想到那威震武术界的“莱阳三山”,作为螳螂门第七代宗师,“莱阳三山”不仅将嫡派太极螳螂拳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以骄人的战绩向武术界证明了螳螂门武功的威力。而作为“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则更以螳螂之太极手为武林所称颂。  相似文献   

11.
虞斌 《中华武术》2004,(8):42-43
《庄子·人间世》曰: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意思是说螳螂举起臂膀想要挡住车子,就不知道它力不胜任呀。然而,庄子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螳螂拳的影响已经远远颠覆了人们对于小小螳螂的想象。可别再小看螳螂了,它正翻山越岭、远涉重洋,征服着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螳螂的能量远比“当车”大得多。  相似文献   

12.
凌召 《中华武术》2001,(1):20-22
螳螂,本是昆虫。它矫健、敏捷、机警异常,四腿撑开,头仰脖竖,瞻前顾后,伺机不慌,出奇不意,身手不凡。螳螂拳模仿螳螂的形和意,吸取螳螂的“刀斧”搏击之功,意想出拳像螳螂前足那样上下翻飞,迅猛不断,干净利索,似如闪电.此拳为明末清初山东王郎所创,结合了当时较有名的十八家拳法,故有“螳螂十八凑”的说法经过数代拳师的发展形成了梅花、七星、六合、八步、太极、  相似文献   

13.
柳国顺 《精武》2009,(7):52-53
一、采手对练 采是太极梅花螳螂拳重要技法之一,主要是指出手抓人手臂、头发等身体部位或衣服,以进行攻防的手法。采,常直接用于擒拿类招式,又与不同的攻击性动作组成众多完整的攻防招式。拳谚说:“螳螂使出双手采,罗汉也摔下风头。”以此强调采的实战功用和价值。太极梅花螳螂拳运用两人的采手对练形式,锻炼缠采、托采、压采等技能。分高位骑马式缠采、高位登山式缠采和高位登山式托压采等对练法。具体练法:  相似文献   

14.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15.
螳螂掌属少林外家,大力阳刚,是一种硬气功夫,专练掌侧切劈功劲,功成后能断石开砖,因其形似螳斧砍物,故名。  相似文献   

16.
螳螂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太极梅花螳螂拳实属梅花螳螂一系,因其内外兼修,劲力刚柔并济,手法以圆转缠绕的弧形居多,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以太极梅花螳螂拳称之,并有歌曰:内运太极贯中气,外走梅花七星道。  相似文献   

17.
王开文 《中华武术》2005,(10):45-46
螳螂拳源于陕西之说最早见于1982年到1985年,青岛张炳斗(署名云鹤涧客)先生连载于《知识与生活》杂志上刊登的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又名《王郎传奇》),1986年又以单行本上下两册公开发行。文中称,陕西淳化县西安府邪州王家塬人氏王文成(人称王郎)。自幼习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返回途中偶见螳螂战鸟,顿悟螳螂手法,又集“十八家拳法”精华,  相似文献   

18.
刘学君 《精武》2007,(5):30-30
转身左指路:1.左脚的踏进可分为两种情况。我左脚踏敌外门,则形成外关腿,可定住敌先锋腿或直接扣住敌后根,旋身使力发放;我踏敌内门,则必以腿胯夺敌重心(即夺位),将敌撞出。  相似文献   

19.
王国齐 《精武》2005,(6):36-37
鹰手拳亦称岳氏鹰爪拳,岳氏散手或岳氏连拳,它是翻子门鹰爪派的拳法精华。  相似文献   

20.
连洋 《精武》2005,(10):9-13
少林五形拳概说:相传,少林拳法是以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创的罗汉十八手为初始,后经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整理,将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增至一百七十三手,成为少林拳中的重要拳术。这一百七十三手的少林拳,亦即本文所述的少林五形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