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该报副总编辑陈锡添采写的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陈坦言没有把邓小平重要的两句话写进报道,是“最遗憾的地方”。一句是“不要搞政治活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另一句是“年纪大了,要自觉下了,否则容易犯错误。像我这样年纪老了,记忆力差讲话有口吃,所以我们这些老人应该下来,全心全意扶持年轻人上去。”  相似文献   

2.
亦杰 《报刊之友》2008,(11):46-46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该报副总编辑陈锡添采写的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陈坦言没有把邓小平重要的两句话写进报道,是“最遗憾的地方”。一句是“不要搞政治活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另一句是“年纪大了,要自觉下了,否则容易犯错误。像我这样年纪老了,记忆力差讲话有口吃,所以我们这些老人应该下来,全心全意扶持年轻人上去。”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通讯员,4年来在新闻写作道路上,从蹒跚学步到跨入新闻门槛,经受了不断耕耘的艰辛,也得到了有所收获的喜悦。有的同志说我写稿“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头”。这当然是过誉之辞。我写稿的“劲头”是哪里来的呢?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  相似文献   

4.
1988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40岁生日。应报社邀请,我荣幸地参加了庆祝集会。会上,我看到了那些饱经风霜的报社老领导,看到了那些才华出众的编辑和记者,也看到了那些勤恳质朴的职工同志,一副副熟悉的面孔,一句句激动的话语,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禁回想起12年前——在粉碎四人帮最初岁月,受中央委派到人民日报主持领导工作的那段经历……  相似文献   

5.
岁月变迁,一茬一茬的茶披着它们的或简或繁的外衣,也披着一个个文化符号,向我们演示着普洱茶发展的历史脉络。那些古老的包装有的时候成了人们辨定一款老茶的重要依据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冯岗同志离开我们忽忽3个年头了。他一生干了大半辈子报纸编辑工作,要数在上海《解放日报》的时间最长。从1950年初夏到1958年秋天离开,前后共约8年多。报社有的老编辑说:老冯在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时期,特别是在难忘的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他为自己一生谱写了“华采乐章”。也许这个说法是符合实际的。我想补充一句,人生有如登山,尽管每个人天赋不同,能力有大小,也不论境遇如何,但在事业上,都有自己的高峰。如果说老冯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7.
求精于勤     
这是一个新辟栏目,借用一句成语,反其意而用之。想来读者是会理解的。第一篇,发徐述超同志的文章。徐是新疆这次评上新闻最高专业职务的五人之一。他的成长历程,长期编辑生涯中的经验体会,对于其他同行,特别是跨进新闻大门不久的年轻同志,可能有所启迪。希望区内外的“老新闻”们不吝惠赐大作,帮助我们共同把这个专栏办好。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说政委程庆同是个“人才迷”,任某要塞区政委7年间,善于发现、选拔和使用人才,硬是将一个新闻报道处于“低谷”的单位,变为军区的先进单位。诚心留住人才。程庆同上任伊始,部队新闻报道工作正是人才青黄不接的时期,老一茬报道骨干调走,新一茬又不能独挡一面。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1983年的全国首次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奖中,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读物编辑室编辑出版的《通俗哲学》、《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等五种书获了奖。这些书的责任编辑,在会上也受到了表扬。一些了解情况的同志说,还有一位老编辑,虽然他不是这几本书的责任编辑,但是他的工作,也应当受赞扬。他,就是这个编辑室的原主任孟庆远同志。为什么一些人会有这样的反映呢?事情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0.
这一期,本刊发表的《新华社河南分社新记者座谈纪要》值得一读。这个材料向我们提出了应当怎样培养新记者的问题。最近两年来,我们的新闻队伍增加了一批新同志,这些新同志都是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长大的。大多数人出身好,政治觉悟高,朝气勃勃,干劲很大,是一支新生力量,是党的新闻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对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负有重要的责任。怎样帮助新记者迅速成长?一种是由老记者带;一种是让新记者自己到实际中去闯。带和闯,哪种办法是基本的?闯。为什么说闯是基本的?闯就是实践,就是让新记者到革命斗争的实际中去经风雨,受锻炼。年轻人在实际斗争中,受几次挫折,跌几个跤子,不要紧,这样才能使他们锻炼得更坚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斗争中吃过苦头也吃过甜头,才能直接得出种种经验、种种教训,迅速地成长起来。倘若我们对新记者不放手,长期地让老记者带着走,扶着走,搀着走,不但抵销了采访力量,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新记者的依赖心理,使他们不能迅速地学会自己走路,独立地担当一个方面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新记者根本不需要老记者的帮助,不是的。老记者应该帮助新记者,帮什么?要帮思想,传经验,带作风,大胆放手地让他们工作,使他们在实际斗争中受到锻炼。同时新记者也应该虚心地向老记者学习。这样,可以在闯的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新记者也要定期地把自己在实际斗争中闯的结果,加以总结,得出经验和教训,提高工作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不断地闯,不断地帮,不断地学,不断地总结,是记者成长的一条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冬夜访刘杲     
11月8日晚,初冬的京城夜寒料峭,我们《出版广角》新老同行一行七人在刘硕良主编的带领下拜访了本刊顾问、中国版协副主席、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同志。刘杲同志在家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出版家,身体健朗,精神矍烁,上身一件铁灰色暗花毛衣,下着一条棕色休闲裤,儒雅中竟也透出几分时尚。客厅不大,齐墙高的书柜配以深蓝色的布艺沙发,墙上挂着几幅装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新闻战线》今年第4期《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一文,提到洪一龙同志介绍的两家早期创办的新闻院、校以后,有“可以说是新中国党的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这一句结论性意见,这是不妥当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14.
又是岁末年初时,档案部门的同志碰到一起.总爱互相问一句:“新一年我们干些什么?”这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却几近一种现象。仔细琢磨,又耐人寻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石少华同志是我国老新聞摄影記者、老摄影艺术家之一。二十多年来,他紧密地结合革命斗爭,创作了許多优秀的为群众所喜爱的摄影作品。最近,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展出了他的新旧作品154幅,这些題材、体裁、形式多样的摄影作品,集中地反映了石少华同志摄影艺术的成就和多方面的才能。  相似文献   

16.
《西安晚报》的副刊,名叫“曲江”,办的很有些年代了,读者印象颇佳,常有一种“美文不胜读”的感觉。各种各样的征文,大赛,更是调动了一拨拨一茬茬不甘寂寞的“笔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个“曲江”园地,弄得五彩缤纷,红火异常。很多人自觉自愿掏腰包,请晚报入室入户,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这个来的。 今年3月到5月,该报又举办了“外向型城市·西安人”有奖征文。前后70多天时间,共收到稿件900多篇,选登59篇。这些文章,角度新,视野广,开掘深,文笔美;如警钟、良药、号角,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得到省委副书记刘荣惠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  相似文献   

17.
金振邦同志在新疆是一位老通讯员了,在这篇文章中,他总结了自己三十多年来业余写稿的经验,提出写文章“要善于抓特点”,这对初学写稿的同志可能会有启发和帮助。原文较长,我们在刊用时作了删节。在我们新疆,象金振邦这样的老通讯员为数不少。希望其他同志也能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给本刊寄来,以便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86年底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曾向从事新闻工作满三十年的老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深受新闻界的欢迎,也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时隔三年,又有一批在新闻单位的同志工作满三十年,中国记协决定向这些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凡在新闻单位工作至1989年12月31日满三十年者,均可到所在单位申报,由单位统一到中国记协国内部组织联络处领取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出版的张西洛《一个老记者的经历》,我用了半天时间把它读完,感到既亲切又实在。说它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年逾古稀的记者,读他的书有比较切身的体会。放下书本,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出当年西洛同志在重庆、成都东奔西走跑新闻和艰难办报的情景。三四十年代在国民党地区办民营报就是这个样子。说它实在,是因为作者“有一句说一句”,不夸大、不粉饰、不掩盖,也不装腔作势,把他的经历如实写了出来。如本书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写道:“1936年,我是重庆市巴  相似文献   

20.
今天来参加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心里异常激动。在这里,我与同志们共事过,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日子。我们纪念大众日报创刊60周年,为的是不忘记过去,不忘记过去的创业史、过去的革命传统;为的是今后的发展,今后的创业。所以,这样的纪念很有意义。今天来参加大会,让我讲话,讲些什么呢?我已经是老同志了,就从这个“老”字讲起吧。刚才见到我们的老领导李振同志,我开了句玩笑,我说:“我对你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