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生的境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一文中,冯友兰先生将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最为推崇的人生境界,较之其它三种境界,“天地境界”显得较为深奥神秘,抽象难解,以下试从四个方面对“天地境界”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2.
“境界”原意就指疆界,《诗经·大雅·江汉》有“于疆于理”。郑玄笺:“正其境界,修分其理。”后又当“境地”讲,耶律楚材诗云:“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到如今“境界”已变成了“造诣、意境”了。随之而来许多名土就总结出诸多“三个境界”。笔者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境界”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土地的界限”,引伸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境况”.古人常以“三境界”来形容技艺、学问、功夫的深浅.下面录引几则比较有名的“三境界”说:学习三境界.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认为这是讲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孔子的“学习三境界”观:第一境“知之”,是对学习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能把握学习内容;第二境“好之”,是指笃志好学,学而不厌;第三境“乐之”,是以学习为乐事,全身心投入的审美观念,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  相似文献   

4.
“主体育德”是当前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而“主体育德”既有德育的一般规律,也有“主体育德”的特殊规律。从发展的角度看,“主体育德”有唤醒与激活的本源性境界、交流与互动的发展性境界、主体建构的自律性境界,构成“主体育德”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通常反映为三个阶段。但是,它们又经常是交互的与综合的。  相似文献   

5.
“境界”一词由“境”与“界”合成.二者本属同义。《说文解字》释“界”为“竟也”.“竟”即是“境”。印度佛经来到中土,翻译中常用“境界”一词.将它从原来实指疆土界限的含义提升到精神层面,常指人生和宗教修养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真”是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核心之一,是判断境界有无的标准。文章论述了“真”的审美内涵,并探讨了构成“真”的两大要素——情与景在境界创造中的艺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有中西结合的痕迹。他的《人间词话》在结构上是围绕“境界说”展开的。“境界说”的突出特点是从诗人主体出发来论诗词境界,论述诗人观物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将中国诗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写境。这是“境界说”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境界说”进行生成结构的系统分析,是理解冯友兰学术发展脉络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考察“境界说”的发轫入手。层层深入“境界说”的基础、方法、内容以及意义.试图以此来更进一步地阐释“境界说”的内涵和价值,更深入地理解“新理学”体系。同时,也通过对“境界说”的生成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揭示“境界说”本身存在的难以量化、操作化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张炜创作的众多小说构成其文学世界的四重境界:“芦青河”境界、“古船”境界、“野地”境界与“高原”境界。四重文学境界的建构汲取了道家水文化的智慧,虽历经形态变化,其本质始终如一,最终以“善”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四重境界如同四座山峰,标示着张炜小说一刨作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景致,从一重境界到另一重境界,张炜小说创作不断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对既往境界的舍弃与否定,正是多重境界的营建与数峰并存,使得张炜的小说世界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校长“境界”说辉县市城内初中副校长赵来运对于创业者、学问家成功的途径,人们历来推崇清代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三种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艺术境界”理论,依类定品,区别高下优劣,颇有道理。对于语文教学艺术,很有启迪意义。目前,语文课上的确尚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其症结之一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境界”理论,对于解决问题,应该不无裨益。一、古代“艺术境界”的理论古代的“艺术境界”理论可散见于文化艺术领域。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唐代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将人生分为三境界。唐代书画家张怀瓘将书画作品分为“能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学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真”的境界,指出其“真”的境界来自于陶潜对生活的真诚、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同时又分析了“真”的境界的构成因素及其特点;阐述了这种“真”的境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境界”说为例分析王国维阐释诗学范畴时直观与抽象的思维方式的动态整台特征。从个人的悲剧性生存体验出发赋予了“境界”直观的意义;又从个人生存体验出发观照出整个人类的生存的“理想”,促成了“境界”以“理想”为核心的意蕴的系统构成;“理想”存于直观,对于“境界”的阐释又回到了直观的把握,思维在回归中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7.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此境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融合无间,忘物忘我,魂天归一;李白、张孝祥、柳宗元、徐霞客对此有精湛的描述。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总体上构成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在对象中发现情感、发现生命以及精神的专一,心境的澄明,是进入此境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上进行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境界”这一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运用西方文艺理论进行结构和重建,成为他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本文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和“写境”等几个方面,对他的“境界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校长境界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境界的高低。作为一校之长,应追求“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和“反身而诚”的道德境界,做到:好学习、善研究、敢创新,真诚待人、公正处事、以身示范、宽容善任,在躬身践履中促进修身养性,在德性纯化中提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