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定波 《寻根》2013,(3):33-38
明清以来,移居台湾的闽粤两省汉族先民,主要是来自福建的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和广东的惠州府、潮州府、嘉应州(今梅州市)。闽粤先民移居台湾、开发台湾,在垦荒地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姓氏相连结的血缘聚落或聚居村落,很多都是以祖籍地的  相似文献   

2.
朱定波 《寻根》2013,(1):29-35
明未清初,闽粤先民迁居台湾时为祈求平安与幸福,都从家乡带去了各自的信仰神明,并不断对民间信仰文化进行创新传承,在台湾塑造了一批全新的民间信仰,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林木,朱瑛世界林氏宗亲总会是全球性的林氏宗亲组织,成立于1981年10月。会址设在台湾台北市重庆北路1段73号10楼。现任理事任是林先生。世界林氏宗亲总会是以血缘同宗为基础,克服教育水平、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情趣志向的差异而组合的。总...  相似文献   

4.
夜走同安     
倘若不是因为填写履历表,表上又有“籍贯”这一栏目,大约我是永远不会知道有“同安”这个地方.就算是已经无数次地填写籍贯:福建同安,同安于我依然是陌生和隔膜的.在我看来,它依然是遥远而又偏僻.祖父在童年的时候.便跟随曾祖母漂洋过海,连父亲都从未涉足过它.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一个城市,是一个县镇,或是一个村庄.但我们却一如既往地在履历表上写下它的名字.我有几次接近它.一次是在  相似文献   

5.
台湾张廖简宗亲会张明正台湾系典型汉族移民开发地区,先民在人地生疏、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下,宗亲或乡亲的团结格外重要。因之各姓宗亲会组织很多,活动踊跃。据1979年台湾《新生报》统计,全台登记有案的宗亲会达222个。其中联宗24个,单姓198个。所谓联宗,...  相似文献   

6.
“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之人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豫秦  常磊 《寻根》2009,(1):22-24
据族谱和方志记载,闽台客家祖籍多源自今河南省的“光州固始”。学术界对此虽认知有异,但无大的分歧。据1953年台湾的户籍统计,每5户台湾居民中就有4户先民来自“光州固始”。有人曾形象地说,台湾之根500年前在福建,1000年前在河南,台、闽、豫1000年前是一家。因此,探讨固始与闽台的关系,既是研究豫、闽、台三省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中国的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命题,同时还关乎众多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寻根情、故乡梦。  相似文献   

7.
“踢踏踢踏……”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名身着官服,背着黄色“令”字旗的传令官和一名信使威风凛凛、快马加鞭向萂村天子行宫飞奔而来,带着皇家队伍恭迎天子回坛.一个隆重的仪式正在进行,南诏国的宫廷生活片断正在一个叫萂村的地方再现. 萂村,一座古老的白族村落,一个神秘的传奇之所,千年古邑,千年古韵,从四千多年前杂草丛生的白族先民聚居地演绎成如今门中门、户中户、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奇幻之地,一千多年前萂村一个叫杨干贞的人物成了南诏灭后大义宁国的国王,这里便成了充满传奇的地方.“接天子”的隆重习俗在这块宁静而祥和的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其主体文化象征与彝族先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解读彝文典籍,再从空间、时间及民族志资料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三星堆文明与早期彝族先民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一河北沧州的东光县有个村庄过去叫周邦庄,后因规模日大渐被分成两个村子,改名为前周和后周,隶属于找王镇,和村南相距数里却隶属于连镇镇的周英庄是同时建立而且同宗同族的村落,有六百余年的村史。据修纂于1933年的《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初居于山  相似文献   

10.
江西谷村李氏家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泰荣 《寻根》2004,(2):82-85
就一姓同宗、聚族而居而言,谷村应该是江西省第一大村。出了吉水县城,汽车沿公路在丘陵间穿行三十公里,来到一个缓坡,面前一个千门万户、瓦盖连绵的村子平卧在坡谷。山陵不高,属于罗霄山脉的武功山延绵百里至万华山,其余脉分东西两支缓缓而下二十余里,至村后横开保障,称盘龙山,  相似文献   

11.
谢志民 《寻根》2001,(4):11-18
古越人(本指古献中提到的越人及其先民)是一个分布在今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岛、台湾,以及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的庞大族群。他们是稻作农业、纺绩丝织业、木构建筑业、造船航海业,以及玉器雕刻、漆器艺术、釉陶与原始瓷器等等的发明和创造。  相似文献   

12.
宋全忠 《寻根》2013,(3):100-101
豫剧于上世纪40年代末传入台湾,直到1990年两岸豫剧才开始交流,联袂演出。台湾豫剧是由"台湾豫剧开山祖师""台湾国宝级艺术大师"张岫云女士带去的。张岫云1929年出生于河南临颍县张营村,8岁接受豫剧启蒙教育,16岁时以"万丽云"的艺名在  相似文献   

13.
台湾词坛泰斗庄奴第一次到福建,便发现福建与台湾的许多相似之处:气候、语言、饮食兼之朴实的民风,均令其备感亲切。谈到两岸化交流时,他说:“这是非常自然且无法阻挡的事,归结起来无非一个‘情’字,是亲情、友情、乡情、赤子情,把相隔两岸的中国人的心连接在一起。尤其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更是日甚一日。当初我写《芒花》时,全是见景生情,感觉在外数十年白了头的自己。就是芒花。”他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又见芒花白了头,才知季节又伤深秋,漂泊的日子无岁月,流浪的生活只有愁……”在厦门时,庄老望着与厦门一水相隔的金门,触景生情,挥笔写就《两个门儿门对门》:  相似文献   

14.
留姓史话     
杜晓波 《寻根》2010,(5):123-126
<正>留姓是我国的稀姓之一,现全国留姓人口约有1.5万人。留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青田、衢州衢江区、兰溪、松阳,福建永春、晋江、同安、泉州、大田、仙游,江西上饶,广东增城,台湾云林、彰化、台北等地。留姓得姓历史悠久,奉留因为始祖,以会稽郡为郡望。大型聚居地随宗族迁徙而产生变化,东汉两晋时期金华兴盛,唐代以降泉州渐强,均出现留姓巨族。闽系  相似文献   

15.
傅辉 《寻根》2006,(5):118-121
一中华民族的姓,不仅是一种记录族群血缘关系的见证,也是后人寻觅同姓支脉繁衍、迁徙,探求家世渊源脉络的基本线索。但是,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嬗变中,异姓同宗现象却相当普遍。而明初以降华北移民后裔中的异姓同宗现象,则与史不同。据1993年版河南《内黄县志·氏族》调查,内黄一县之内,异姓同宗现象竟达七宗之多,其中明初移民分姓宗数与避难移民分姓宗数相等。虽然对那些因担心政治迫害而分姓的动因,无须多言,然而,对明初政府行为下的华北移民分姓的动机,无论从移民政策,还是社会学等方面,都有深入考察的必要。历经元末明初浩劫后的华北,社会经…  相似文献   

16.
徐义强 《寻根》2006,(4):58-61
“王爷信仰”是闽南和台湾最为独特的习俗。王爷信仰在闽、台地区十分普遍,并且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台湾,设庙祀神最多的是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居第二位的就是“王爷”。王爷是地方性、乡土性的神,通过探求王爷信仰的源流,可以看出闽台文化和民间信仰双向互动交流的图景,王爷信仰的传播与反向传播的互动,彰显出了闽台文化同源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步“五四”运动之后尘,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它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也以普及白话文为突破口,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台湾作家朱西宁在《回归何处?如何回归》一文中说:“当初的民族文学,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时也有的连带反抗它的资本主义侵略——代表性作家如杨逵,据说他的两位公子一名反帝,一名反资,真是彻底而现身说法。”从诞生之日起,台湾文学就为自己定了位: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国文学。 张我军、赖和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自称旧文学的“清道夫”的张我军,年轻时代曾赴厦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6,(2)
正潮汕人过清明节,常见的民俗活动有扫墓祭祖、食薄饼、蒸朴籽粿、踏青郊游等。然而在潮汕的个别地方,流传着一些与清明节相关且独具特色的奇特风俗。农历二月十七日过清明清明节虽没有确切的日期,但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初,而在揭阳炮台新明村,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七日过清明节,该村叫作"家门兴,二月十七过清明"。相传,新明村先民谢老大,为人忠厚老实,对待兄弟情深。在分家时,谢老大把良田、豪宅、肥猪等上好家产让给三个弟弟,自己只留下两亩水田。分家之后,恰逢三年大旱,谢老大的田园  相似文献   

19.
吴洋飞 《寻根》2014,(1):139-142
一 浙江省泰顺县交阳曾氏是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同安新桥头迁徙而来的。交阳曾氏一世祖为肇作公。肇作公的胞弟肇力公,于嘉庆己卯年(1819年)亦由同安新桥头迁徙泰顺大丘头,为大丘头曾氏之一世始祖。大丘头曾氏与交阳曾氏虽并非同一个始迁祖,但其血缘和地缘是最为接近的两个兄弟之族。由于本文以交阳曾氏的发展为主线,因此对大丘头曾氏则略而述之。  相似文献   

20.
蟹簖考述     
钱仓水 《寻根》2015,(3):54-59
蟹簖是一种主要用来捕捉螃蟹的渔具,悠久而普遍,省力而高效,是一种充分彰显了中国先民聪明才智的创举。它于20世纪后期消失,在中国渔业史上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一定地位,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名称早先叫纬萧。战国时期的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公元前286)在《列寇》里说:"河上有家贫,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