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历史档案》2006,(3):F0004-F0004
本刊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冯伯群研究馆员撰写的《休闲在档案之间)一书,近日已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图书,其主要内容有:挖掘我国档案馆馆藏历史信息编写的故事:誓书铁券——明代杀人可免死罪;誓死不屈,含冤写下遗嘱的忠臣;清代皇帝传位的秘诏,节  相似文献   

2.
正确科学地评价李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逵是《水浒传》研究中争论很大的人物,要从全面分析文本;认识他在书中扮演喜剧角色;他与宋江的互补关系等方面去分析他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科学地评价李逵以及古代小说中的莽汉系列形象。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的作者,一心只想把宋江写得英明伟大,是个难得的“帅才”,但是除了反反复复地说他“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豪杰”这一句话之外,又举不出更多的光辉业绩来。何况还有一个柴进,从实力上、态度上,都比宋江更加仗义疏财.更爱结交天下豪杰。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水浒传·李逵坐堂》中有一场审案的开心戏。话说黑旋风来到“县民无口不冤声”的寿张街头,打听到县官老爷徇私枉法,糊涂办案,不禁心头火起,打迸县衙,夺了官帽官服,坐堂审起案来。前面几个倒也干净利索,公正果决,大快人心,可见李逵嫉恶如仇、粗犷忠直的本性,但刘太公女儿被抢一案,却有些令人难解。李逵何许人也?也许寿张的百姓都知道,却未必见过他的尊容,如今见他头戴乌纱,坐在“明镜高悬”匾下,以为就可“合法”断案,上前告状犹可理解。而刘太公乃当地有头有脸人物,应该知晓县官老爷是谁,当不至于向“梁山草寇”…  相似文献   

5.
《休闲在档案之间》是中国档案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一种档案故事书。书中主要包括: 挖掘我国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信息写成的故事:明代杀人可以免死的誓书铁券。誓死不屈, 写下著名遗嘱后含冤而死的忠臣。清代皇帝传位的秘诏,节日的膳食底档,演算数学的算草,进行的科学试验,倡导节俭不吃补药。胡适父亲下葬时有无人头,还是用的木头?铜头?金头?……  相似文献   

6.
导语,是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华、路标和广告。导语写得出奇斗巧,就能紧紧抓住读,使其穿门入户,通阅全;导语写“砸”了,整个稿件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式。  相似文献   

7.
《孝感报》政文版上有个《新人·新事·新风》专栏,几年时间里编发了大量的人物通讯,其中不乏事迹生动感人的佳作。编者感到普遍不足的一点,是稿件中那千人一腔、缺乏个性的雷同化的人物语言。在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有一段柴进、鲁智深、李逵初见寒江时的描写,他们对话的语言很有个  相似文献   

8.
《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篇《李密牛角桂书》的故事,大意是:李密(隋末瓦岗军首领)少年时勤奋好学,有一回,他骑一条牛去看朋友,出门时把“《汉书》一帙”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在牛背上读书。正好宰相杨素从他旁边经过,问他读什么书,李密回答说;“读项羽的传记。”……书中配有一幅插图,生动地反映了故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幅插图有两个错误:一是把李密手中拿的和牛角上挂的书都画成了线装的形式,二是把牛角挂的一“帙”书画成了一“摞”书(如图)。先说第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与书的装帧…  相似文献   

9.
古典名著《水浒全传》里,有两个打虎的英雄,一为李违,一为武松。在沂岭上,李逵一口气杀死了四只老虎,鲜为人知;在景阳岗上,武松徒手打死了一只老虎,则名扬四海。何以如此?从写作角度看,主要在于作者对二人打虎的写法不同。一个平铺直叙;一个起伏跌宕,有情有景,活灵活现。总之,二者表现手法的差异就在于一为“平面”陈述,一为“立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读书》杂志1981年第4期,有一篇雷梦水同志写的《朱自清先生买书记》。看了以后,很有感触。雷梦水同志解放以前在北平琉璃厂的通学斋古书店工作,为了向各大学兜售书籍,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几次。有一次他扶着书来到清华大学,遇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朱先生翻看书的时候随手挑出一本问他: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  相似文献   

11.
今文《尚书》誓的定体与辨体尚存争议,表现在仪式、思想与文本等多个维度。其一,“誓”与“祷”的夹缠,是在仪式层面误读誓在祭祀活动与军礼仪式之间的特殊身份所致。其二,《尚书》之誓与盟誓的淆乱,是在思想层面忽视“天”和“神”的分野所致;而《尚书》之誓符契于誓之大者的地位。其三,对誓诰(告)、誓戒、誓命等连言现象的误解,是在文本层面名实对应稍有失焦所致。由此一个案的考察,可深化对定体与辨体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庾晋 《档案天地》2007,(2):34-36
什么是“丹书铁券” “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6)
杨永鸣与汤水鸡■文/辛民从前有一位叫杨永鸣的人,写字潦潦草草。有回杨永鸣写信给老岳父,请他给买一些杏。老岳父收到信,只见上面写着求他买“否”之事,写信人是“汤水鸡”,感到莫名其妙。他戴上老花镜,拿着信看过来看过去,琢磨了大半天,忽然想到“汤水鸡”可能...  相似文献   

14.
刚拿到《中国四大名旦》一书,本来是想把它作为一本“闲书”慢慢来读的;想不到一拿起来却就放不了,连读了两个白天、两个半夜竟把它读完了。此书主要是由不同的作者分别写了四个风格各异的大艺术家;各篇虽然都叫“传略”,却是疏而不漏,把“四大名旦”的主要特征和成就写出来了。这主要特征和成就当然写得各有姿彩,花团锦簇,引人入胜;然而书中真正发人深思之处,却是“四大名旦”竟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其所以发人深思,也许是因为这些共同之处的确包含了某些带  相似文献   

15.
情书     
某年舂晚,冯巩有一个小品:在成为大款之后,他巧遇当年同桌的女生,回忆起学生时代曾给这位女生写过情书,女生很快就给他回了封信,他喜滋滋地打开,只见上面只写着—个字:“呸!”  相似文献   

16.
弹指23年,他写的内部材料不计其数。无法署上他的名字;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件数百篇,可他连个剪贴本也没有。他用自己平凡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写作之路,也给自己写下了一部发人深思的“无字书”。当兵的初衷只是要在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压根不敢有什么奢望。然而,当兵第二年,他就被挑进了团报道组。知识的贫瘠,着实让他饱尝了一阵子“赶鸭子上架”的滋味。一到报道组,他看到啥就写新闻,想到啥就写言论。封封退稿信不仅未曾动摇他写作的决心,反而成为他发奋进取的动力。他认定:“既然干了这一行,即使自己是一只笨鸭子,也得扑腾上…  相似文献   

17.
什么也不做     
他们始终不是朋友。 年轻时候,他们相好过一场,还生了个女儿。后来各奔东西,她写自传体小说,对他口诛笔伐,他过了四五十年,才淡淡地回一句:“认定是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为落后,是人各有道。”她倒霉的时候,人家整她,要他证明她是三反分子,他说:“杨沫同志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思想。”她好了,他们仍然来往不多,她死了,追悼会张中行都不去。  相似文献   

18.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5,(10):33-34
8月中旬一日,《军事记》主编来电话,约我写篇“新闻人”专栏稿件,让我自己写自己。10多年前有人写过我。最近也有人做了准备写我,而我怕被写得名不副实,好说歹说谢绝了。这回《军事记》“有请”,而且信任有加,焉能“不识抬举”!可是,写什么呢?我于1970年8月9日早晨告别执行生产任务的某步兵团政治处宣传干部岗位,从安徽白湖农场出发,一根小扁担,一头被服一头书,挑到20里外的路边汽车站,  相似文献   

19.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靠时评成名的乔冠华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名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  相似文献   

20.
书的故事──摘自《中华读书报》1994年第2期原作:周有光什么是“书”?“书”是写印文字的纸页编订起来的本子。这个解释只适用于今天,不适用于古代,更不适用于未来。中国是“东亚”的文化源头。中国的“书”大约有三千五百年历史,可以宏观地分为三个时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