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43):30-30
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4.
《鲁迅辑校古籍手稿》第二函第五册收入与绍兴有关的古籍辑校本五种:《范子计然》、《魏朗子》、《任奕子》、《志林》、《广林》。后四种的作者都是绍兴人,《范子计然》作者不详,但范子即范蠡与绍兴关系密切,所以鲁迅也特别关注,予以辑录。鲁迅对故乡绍兴先贤的著述情有独钟,从日本回国后即有集印之意,他1911年4月12日致许寿裳信中有云:"迩又拟立一社,集资刊越先正著述,次第流布,已得同志数人,亦是蚊子负山之  相似文献   

5.
北京鲁迅博物馆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人物博物馆之一。四十年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鲁迅博物馆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成为一座藏品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博物馆。在上海、广州、绍兴还建有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是这几个馆中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一个馆。鲁迅博物馆现收藏文物近30000件。其中鲁迅文物21()00余件。主要包括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日记、题赠、古籍辑录手稿及藏书、藏画、藏碑帖等。这些珍贵文物全面地反映与记录了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生的业绩。此外还收藏着许寿裳…  相似文献   

6.
台湾光复后,首任行政长官陈仪大力推行文化重建工作,他邀请著名教育家、作家许寿裳出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着力去除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加强台湾的中国化.陈仪与许寿裳对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作出了筚路蓝缕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二月为悼念柔石等烈士就义二周年而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并录入在烈士就义当时所作悼诗“惯于长夜过春时”七律一首,此诗郁怒情深、真挚沉痛,为世传诵。一般对此诗结句“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缁衣”的解释,都引用许寿裳《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8.
鲁迅式的眼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去附近的大学作几次演讲.回想起来,我讲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即便有时候讲别的题目,也不断会提及他,甚至大段引用他的言论.有意思的是,我举出的那些鲁迅的言行,常常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应.有一回我讲完了,还有学生陪我走出校门,为的是继续和我讨论鲁迅.一个七十年前就已经辞世的作家,为什么还能这样强烈地吸引今天的大学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语文教科书曾经把鲁迅描绘成一具冰冷的神像,姚文元式的御用文人更把他歪曲成一根粗暴的大棒,以至到了八十年代初,不少大学生普遍对鲁迅敬而远之.为什么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鲁迅反而重新获得了年轻人的热烈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9.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10.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号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相似文献   

11.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韬奋是出版事业的模范,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我小时候,在知道鲁迅名字的时候,就知道韬奋的名字.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韬奋作了讲演,只有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许寿裳以及他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最后探析许寿裳的贡献对于后代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19年4月25日,鲁迅将《药》的小说稿“抄讫”,三天后交给钱玄同的时候写了一封短信,信中曰——玄同兄: 送上小说一篇,请您鉴定改正了那些外国圈点之类,交与编辑人;因为我于外国圈点之类,没有心得,恐怕要错。还有人名旁的线,也要请看一看.譬如里面提起一个花白胡子的人,后来便称他花白胡子,恐怕就该加直线了,我却没有加. 另据许钦文在《祝福书》一文中回忆道——鲁迅先生出书,不但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要印得美观、大方和便于读者眉批  相似文献   

15.
读鲁迅致曹聚仁信,总记得那一句:‘《集外集》付装订时,可否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1935年4月10日信)我们当然不敢与鲁迅先生比,但爱书人总忘不掉这句话。其实,毛边书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很少了,五六十年代逛旧书店,总爱找那些毛边书,特别是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到今天,那只是一段美丽的梦,在旧书店已经很难见到过去的毛边书了。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7.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18.
李辉 《编辑学刊》2006,(5):61-64
从1913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到1936年6月出版《药用植物》一书,鲁迅与商务印书馆交往23年.在此期间,他以书信、杂文等形式对商务印书馆作过许多零星的评论,这些评论有的涉及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有的臧否商务印书馆的具体人员.从这些评论中隐约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即商务印书馆更多时候是他批评的对象.对于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对鲁迅的这些评论作些简单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  《章太炎〈说文解字〉讲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章太炎先生1908年4月至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讲授《说文解字》时学生所作的听课笔记集编。  据《朱希祖日记》(手稿,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记载及许寿裳、黄侃等人回忆:太炎先生连续三遍“始一终亥”讲授《说文》,地点先在大成中学,后在《民报》社先生寓所。前后听讲者“百数十人”,而以《民报》社特别班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以及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最有成绩。太炎先生后来在《自定年谱》中评价道:“弟子成就者,蕲…  相似文献   

20.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