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文化语境多种多样,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难免受到多种文化语境的影响,进而造成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也就大不相同。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高质量及更加直观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鸠摩罗什的生平、翻译思想、翻译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译者的认知活动与翻译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观点的转变赋予了翻译学习新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就出自这场转变,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角色进行了重申。逐渐,学者们也真正认识到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才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身份一直未得到过明确的认可及肯定,因此难免对翻译学习造成了大量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问题,翻译界众说纷纭。本文运用郑海陵先生有关文学翻译的“和谐论”分析夏目漱石的作品《坊っちゃん》的几个译本,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观点的转变赋予了翻译学习新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就出自这场转变,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角色进行了重申。逐渐,学者们也真正认识到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才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身份一直未得到过明确的认可及肯定,因此难免对翻译学习造成了大量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忠实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准则。然而,纵观人类翻译史,在众多的文学译本中不乏不忠实翻译的例子。现代翻译研究表明,正是对原作的操纵导致了这种不忠实的产生。拟从安德烈.勒菲弗尔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及诗学的视角,通过分析译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性内容的处理方式,对我国文学翻译中的道德操纵现象做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简·爱》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在中国有多重不同的译本。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简·爱》的译本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国际商务合同翻译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译者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界定、培养翻译能力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培养翻译能力的过程以及翻译能力的评估,以期为今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新方法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而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本文主要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进而探讨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问题。鉴于文化交流的目的,笔者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坚持"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评析一篇文学名作的译文中的得失入手 ,阐述了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 ,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品德。“文学即人学”。因此 ,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职业素质 ,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水平、外语水平和汉学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 ,译者应当具有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品位  相似文献   

12.
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多选取同一作品的不同成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以《夏洛的网》的台湾儿童译者黄可凡的译本和大陆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性和契合度,发现改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种有效策略。译者通过增补、整合、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三种途径对原文进行改造,既可以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又能弥补成人与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差异。两个译本的契合说明译者的翻译改写是适度的,成人译者向儿童读者做的儿童化回归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多元翻译标准的确立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除了文学翻译标准和非文学翻译标准,本文从原文、译者、读者和委托人等方面探讨了多元翻译标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翻译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分为个人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各种形态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操纵着翻译。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其实是通过对译者的操控来实现的。意识形态通过操控译者在翻译选材,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选定翻译风格,选择文本微观操作的翻译技巧等方面的翻译抉择,从而产生迥异的翻译结果。意识形态对翻译操纵不是无端产生的,有其心理理据和社会理据。  相似文献   

15.
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也是一项思维活动。文学作品的特点决定翻译过程中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以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夜树林》译文为例,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可感性、联想性、情感性以及和谐性,以实现文学原作的形象再现。  相似文献   

16.
从评析一篇文学名作的译文中的得失入手,阐述了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品德。“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水平、外语水平和汉学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译者应当具有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品位。  相似文献   

17.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的流散写作,使其在欧美社会备受追捧并被广泛阅读。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一承担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重任的作品被引进到“故国”文化根源地——中国时,本应得到同等关注的汉译本却受到冷落。中国译者在翻译《女勇士》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译者的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这也决定了汉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是强势的“异域”美国文化、弱势的中国文化主体和隐形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提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让陕西文学产生出蓬勃的生命力。2011年,缮写文学海外推介计划编译出了英文版《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这些文学作品推介的过程中,当局的翻译组织,译者的选择,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的出版商等都对译文的选择、翻译的质量及译文的发行范围等产生影响,而这些都属于翻译伦理研究的范畴。因此,本文以翻译伦理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陕西文学作品外宣的现状进行分析,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以路遥的《姐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翻译策略等以期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导向,使翻译活动能够良性发展,让陕西的本土小说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欢。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主体间性对于翻译的质量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包含了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体现翻译的主体间性是现代翻译的重--求,也是翻译达到信达雅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通道。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就多年的翻译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将主体间性体现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广大有意进行翻译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传统的译学研究遮蔽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译者的中心地位逐渐得到肯定,翻译被看作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但是解构主义夸大了个体主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社会主体共性的一面.以具体作品为例,文章分析了文学作品复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