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形容词 着”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主要从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是英语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研究了语码转换的功能,通过课堂录音及问卷调查得出结论:15%~40%的汉语使用量最能够促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言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语码转换的本质。指出语码转换实际上是人们根据具体语境动态地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分析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成因,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英汉两种语码转换进行了应用研究,旨在阐明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教师心理现实所做的顺应,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课堂语码转换由于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本文以外语教学目的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语言顺应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功能,认为适时适量的L1输入会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并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理论之一。框架,也称为认知框架,是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用框架理论进行语言描写和分析还涉及到原型性背景框架和视角转换。在实际语言应用中,框架会发生变化。本文从认知角度,运用框架转换理论对英语幽默解读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在幽默的交际过程中,言语者的认知框架发生不一致的现象,此时转换认知框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普遍而又复杂的现象,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码转换现象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文本中,其中公示语的语码转换就是典型的例子。本论文将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来分析合肥公示语语码转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便为合肥的公示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在我国的外语教学课堂上屡见不鲜,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探讨了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上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分析了师生双方对于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以及课堂语码转换使用量的理想值,初步证明了40%-60%的语码转换量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转换必然会涉及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 ,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利于信息的交流。文化再现的原则体现了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英汉两种语言翻译中对文化因素处理的关键是在语言转换中再现原语文化的信息 ,其实质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一直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近几年,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以以英语专业两个不同年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相互之间语码转换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为基础,剖析学生——学生互动中语码转换的原因,并探讨应对学生——学生互动中过多语码转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必须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权衡。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处理有 3种情况 :原文中的形象在译入语中不变 ,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地道的译入语中的形象和舍弃形象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