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鲍罗廷(1884——1951年),共产国际的著名活动家,苏联驻广州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代表,中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同期援华的苏联顾问中,只有他身兼数项显赫职务。震动世界的中国大革命,使他一夜间成为西方记者感兴趣的传奇人物。在他生前死后,不断  相似文献   

2.
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俄政府派到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至为关键的人物。他不仅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而且以苏俄老革命家的身份受孙中山之聘担任广州革命政府特别顾问。关于鲍罗廷抵达广州的时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写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记为1923年8月;苏俄驻华军事顾问亚·伊·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书则认为是1923年10月初。笔者认为,后者比较符合史实。苏俄政府之所以派鲍罗廷出使中国帮助孙中山政府,其直接起因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  相似文献   

3.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驻中国的苏联顾问。一八八四年他出生于俄国威特比斯克省,受过高等教育。一九0三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属于布尔什维克派。一九一八年曾在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工作,一九一九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他长期在国外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工作。一九二三年九月被派到中国来,十月抵达广州,担任过国民党的组织教练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高等顾问、国民政府总顾问等职务。鲍罗廷作为具体执行共产国际决定的主要代表,严格的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办事,给予了中国革命以很大的帮…  相似文献   

4.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进入紧急时期,全国政治局势由南北政府对峙变成武汉、南京、北京三足鼎立。面对新的局势,中共党人应取何种斗争策略?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国际和苏联派驻中国指导大革命的代表鲍罗廷和罗易之间的主张发生了很大分歧,为此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直接影响了中共中央当时的革命策略,从而对大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这场争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它说明了什么?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党史学界新开辟的研究课题。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紧急时期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章着重阐述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关系,结论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始终都是想依靠国民党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来执行土地革命政策。由于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在对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因此共产国际的想法始终没有实现。对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土地问题这一过程进行疏理.指出其失误并分析其原因.对于认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 这是鲍罗廷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句名言。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为此作了许多贡献。他以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有关农民的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对土地革命理论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许多震聋发聩的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彭湃、毛泽东等都可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理论的思想先驱。遗憾的是他是一位不彻底的“先驱”,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他竟然背弃一贯的主张,而且未做出任何合乎逻辑的解释。鄹  相似文献   

8.
1927平“四一二”政变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于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召开前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罗易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它对中国革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鲍罗廷和罗易在1927年4月13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会议上,围绕先进行北伐还是先搞土地革命的问题,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鲍罗廷主张和国民党左派一起立即开始第二次北伐,与冯玉祥  相似文献   

9.
周新华 《天中学刊》2001,16(4):79-8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上,先后犯了三次大的“左倾”错误,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些“左倾”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上的“左倾”指导思想有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国际此时期在指导中国革命上的“左倾”错误,其真正发端不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而是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共产国际对当时国民党的性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左倾”错误特点上也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左倾”错误与它在大革命时的“左倾”错误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共产国际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发生、发展及结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多年来我们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多侧重于探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责任,而对于共产国际在这个时期的错误没有给予足够的分析。其实,共产国际的“扶蒋抑共”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在大革命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但学术界的研究一直偏重第一个方面,本文从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国民党在政治影响、组织建设、军队创建及对工农的态度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角度,对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运动,1927年夏天失败了。这次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史学界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错误完全归罪于陈独秀,认为共产国际路线一贯正确,对大革命失败一点责任也没有;另一种认为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完全由  相似文献   

13.
从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宏现指挥、领导及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领导者的决定——即对国民党的扶持和对共产党的限制这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共产国际是大革命时期的宏观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共产国际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的教条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存在;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大革命实践中也已存在,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尚无能力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只有对中国革命进行科学的总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独立自主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进行了探讨和指导。在大革命高潮和大革命紧急时期的1926、1927年两年中,却出现了几番有关政权性质解释的反复,从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的肯定,到过渡政权的认定,再到建立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指示。这种反复,既折射出当时背景之下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党内的斗争,也反映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战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十月革命后,西方战略受挫,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必然产物。1921年,马林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开始探索国共合作的可能性;1923年,共产国际派加拉罕、鲍罗廷、威经斯基三人组成东方战略实施小组,全力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东方战略是合乎历史逻辑的明智之举,它对首次国共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直接葬送了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陈独秀的这种错误除部分根源于他自身的错误理论和认识外,更主要的还是根源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向国民党妥协退让的右倾思想、方针和政策。另外,共产国际实行集中领导的制度也直接促成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召开的中共五大,旨在挽救中国革命。但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使得五大的决议根本不具备执行的可能性,加上鲍罗廷消极对待土地革命,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对艰难复杂的斗争环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使中共五大的决议根本无法执行,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与国民革命时期的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阶段。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右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居领导地位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着重论述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中国革命基本指导思想、领导权关系、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的态度、武装斗争和农民土地政策上存在的指导性错误对陈独秀的影响问题,得出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形成和在党内的主导作用是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直接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共合作曾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于这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身为共为国际执行委员会派驻中国的第一位代表的马林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弄清这个期间马林在华的活动,将有助于开展对共产国际以及苏俄同中国革命开始阶段关系历史的研究,产此,本文愿对马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作些初步探讨,就教于万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