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早期的善恶观是感性具体的,他们对于美与丑,苦与乐,勇与怯,智与愚,诚与欺,正义与非义等等的爱恨褒贬,既明确又复杂,处处显示出理性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自由追求,对此的简要回顾,可以有力证明善恶的理性原则只能存在于感性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是什么纯粹的或绝对的抽象规定。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为自由生命的超越活动,直接成为人克服有限和无限、此岸与彼岸、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体、自由与必然普遍分裂的中介,从而使生活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尖锐对立性转化为中介过程的生成性。艺术的中介过程是通过人感性的审美生成实现的;艺术中介的含义在于,艺术并不给出终极答案,它只使追问人生意义活动伴随你的终身;这一中介运动过程中生成的不仅是艺术的或美的世界,而是人的“活感性”。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断言:整个文学艺术史,就是人的生命活感性生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它具有精神愉悦性、强烈的主体性和鲜活的感性等特征。审美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心理潜能得到自由释放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感性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对马克思的重新发现、艺实践性研究的深化两个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解构性分析。作认为从感性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艺复现人的感性实践情感的内在机制,探讨这种复现与感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是马克思主义艺理论当代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高尔泰与李泽厚都可以称为自由美学的重要人物。主观派代表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与实践派代表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对当代美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二者从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论断出发,分别论述了他们的自由观以及自由与美的关系。在高尔泰看来,实践的结果是自由,自由只有通过感性动力才可以转变为美;李泽厚则认为,自由是通过劳动实践所获得的伟大的行动力量,而美正是指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33-36,59
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经验的层面,针对于感性所受到的贬低,康德对感性进行了认知意义上的辩护。从先验的层面,他提出时间和空间是人所具有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这种先验感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最基本方式。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韦尔施发现了美学在哲学以及文化中的基础地位。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能力,它内在地沟通了康德哲学中的感性和知性。作为反思判断力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力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在审美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又是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感性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感性的阐释向度是多维的,对感性的贬抑也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马克思将感性作为探寻世界的基础和开端,在从外在感知和内在体验两个角度考察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和黑格尔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辩证扬弃,将感性导向至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并将共产主义视为扬弃感性物化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哲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文化观看,文化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社会实践包括物质文化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等。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物质文化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是保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立足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方面给我们观察与分析文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文化建设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自由是摆脱了“形骸之外”的负累的“形骸之内”的自由,本文试图借鉴伯林对于两种自由的理论,从束缚自由的现实力量及实现自由的可能范围两个角度对庄子自由的实质进行论述。同时,从现实性和自由体验两方面探讨庄子式的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类哲学看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分裂的根源在于对人性认识的分歧,科学主义心理学将人性视为物性,强调人的自在性和自然属性;人文主义心理学将人性区别于物性,强调人的自为性和精神属性。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促使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上尖锐对立。从类哲学的角度看,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没有上升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对人性的认识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所以心理学的统一应该以类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为研究的原则,以提升人的类本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体悟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应该关涉人的生存,认识人的生存特性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实践表征着人与世界之间最为本源性的关系,也是人之为人的深层根据;悟性则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实践与觉悟是人"本源性"的生存特性。体悟教育彰显人的这种"本源性"的生存特性,是人生存状态的澄明与回归,因而它是回归人本真存在的教育,并且可以引领人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他们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完善的理论,一直致力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当下是人的感性欲求大行其道的时代,而人的完满自由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日益遥远。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着力于文化艺术的批判和审美反思。他反对作为纯粹感官享乐的艺术,强调艺术的真理价值,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和社会批判功能。在他那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对当今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快感享受泛滥进行反思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引入人的社会化概念,对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东西都不能真正限制和束缚住人。作为自由的人,是在不断地自由创造和选择中拥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只要生命不止。就存在着改变和重塑自我的可能。人的自由是在具体境遇中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根本在于人选择的自主性。自我的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自我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人生的价值是在人的自由、选择、创造、超越和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日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关,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芙,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根红线.人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人总是在自觉地追求着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历时态上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在共时态上社会主义不是狭隘的个人全面发展,在本质上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解放和发展人的统一.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