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华 《文教资料》2006,(1):183-184
模糊语言“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辞海》)。长期以来,人们在运用语言时都尽量追求精确而避免模糊表达,并认为精确是语言表达鲜明性、生动性和艺术性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说过:“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事实上,这反映了人们对语言模糊性的认识还不够。波兰语义学家沙夫在《语义学引论》中指出:“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办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最早将“模糊”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加以建构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该文认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可以叫做Fuzzysets(一般译为“模糊集”)。它们的存在,在人们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一种模糊性。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抽象思维都要用语言来表达,这就使语言也带上了模糊性质。  相似文献   

3.
现实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存在着过渡的、不确定的状态,因而表达这种客观事物的概念也相应缺少明确的界限,我们把外延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称为模糊语言。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征。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模糊语言尽管不精确,却有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形象性严密精确的语言具有科学性,模糊语言具有形象性。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进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同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着模糊思维,运用模糊语言。这种模糊语言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比精确语言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作用。正如康德所说:“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使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 模糊思维既然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那么作为描写人表现人的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语言、情感、心理活动等也必然具有模糊性的一面。而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时必然运用模糊思维。就这一点来说,文学作品较之学术专著更偏爱和借重于模糊语言。本文试就鲁迅先生的《药》谈谈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借以抛砖引玉,就勤于大方。 在文学评论界,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对一部作品的评价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这除了人们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和着眼点不同外,恐怕和作者的模糊思维不无关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精当深邃,“表现了我国现代语言的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引自1951年6月6曰《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而且,他的著作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相当普遍,这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鲁迅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们所说的模糊语言,决不是指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的言词。目前,人们对模糊语言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通常的看法是:外延具有不确定性,含有较多边缘成份,但它的中心部分则还是确  相似文献   

7.
“模糊”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加以构建.始于1965年。这一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该文认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可以叫做Fuzzvsees,一般译为“模糊集”。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语言礼县白河农中秦波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以下两种情况:其一,系指那些由模糊词或模糊词组(所示概念的外延无明确界际、且具有游移性的词或词组)构成的、语义难于精确确定的语言。如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是这样的模糊...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比比皆是。通过分析其语用隐含来论证在模糊语言翻译中、尤其是模糊语言文学翻译中获得语用隐含的对等是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对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模糊的,而模糊中又包含着精确。英语口语会话中语言的模糊或精确是有一定语用目的的。这在美国情景剧《老友记》的人物会话中有丰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提出过形形色色的翻译标准,基本上都是强调精确,忠实。精确性作为人们认识语言对象的一种抽象规定性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必要环节,语言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系统在人类将其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交际工具时,有其复杂性,动态性和具有多样性的统一的客观属性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所以精确性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语言的模糊本质却是绝对的,普遍的。本文拟从语言性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精确与模糊这一辩证运动,揭示翻译中的刻意追求“信”“达”是不实际的,而模糊语言既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又能增强语言有效使用的力度和色彩。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以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优势,使人们有目的地、准确简洁地去认识和表达世上“自在之物”里还存在着的模糊层或模糊段中的丰富内容。 一、模糊语言能使说理更准确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极普遍的。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诗句,就是用模糊语言描述不确定的情深似海和离愁凝重的典  相似文献   

13.
人们使用的自然语言同时具有精确和模糊两种属性,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着,人们会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在使用精确语言的同时人们也不知不觉地使用着模糊语言。目前,模糊语言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时间模糊语就是英汉模糊语言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人们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在不同的语境下,时间模糊语发挥着时间精确语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在适当的语境下,一些时间模糊语的使用会使表达更贴切、更得体。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中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读之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主要是由于鲁迅先生用了具有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作用。因此,整篇小说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一部《阿Q正传》,只有两万多字,可是“似乎”这个模糊词语的反复使用却不下二十次。有的单独使用,有的连续使用,有的同其他副词互用,虽用法不同,但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模糊词语,便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阿Q浑浑噩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状态,以至人物形象形神毕肖。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当阿Q被王胡扭住辫子,…  相似文献   

15.
经济写作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与“精确”并不相悖;在使用精确语言无法准确表经济现象时,就不是不使用模糊语言。经济写作只有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才能提高表达效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6.
人们使用的自然语言同时具有精确和模糊两种属性,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着,人们会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在使用精确语言的同时人们也不知不觉地使用着模糊语言.目前,模糊语言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时间模糊语就是英汉模糊语言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人们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在不同的语境下,时间模糊语发挥着时间精确语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在适当的语境下,一些时间模糊语的使用会使表达更贴切、更得体.  相似文献   

17.
模糊和精确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在语言学的范畴里,两者却又是和谐统一的,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造了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人们往往忽略模糊语言的重要性,然而,模糊语言的地位也是何其重要啊。例1:“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例2:“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  相似文献   

18.
问:上课铃响了,学生纷纷进入教室,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答:巴浦洛夫把对抽象信号(语言、文字等)作业反应的条件反射定义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把对具体信号(声、光、形、味等)作业反应的条件反射定义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据此,对于上述问题,如下分析: “上课铃响了,学生纷纷进入教室”这是铃声往往引起绝大多数学生产生这样一些联想:“上课了,别迟到”“请遵守纪律”“下  相似文献   

19.
试论模糊与化学薛庆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精确成了科学的代名词。以“精密科学”的学科群为依托建立起的精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相信我们周围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确的,不是模糊的。人们不再满足于近似的模糊的解法,力求创造新的、更精确的结果。然而...  相似文献   

20.
所谓“模糊”,指的是客观事物(包括人们的思维与语言)的不稳定、不精确、不清晰。通常,人们的认知就有一种模糊性。学生的学习亦然。学生的学习对象,既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大致地把握住学习的对象,如果他们学会对学习材料的“模糊处理”,就能够更加快速而有效地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