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诗歌占有较大的比例。下面就读、写诗歌方面 ,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心得。我认为 ,读、写诗歌 ,尤其应注重“八美”。一、含蓄美含蓄是指意不浅露 ,弦外有音 ,有朦胧美。含蓄不反对晓畅和明朗。含蓄不是猜谜 ,不是晦涩 ,更不是一潭浊水。二、语言美诗歌语言讲究凝练 ,要有创造性 ,有活力 ,文言白话不拘 ,简练晓畅 ,符合规范 ,允许词类活用 ,但要自然和可解。不能脱离准确性而堆砌华丽词藻 ,雕章琢句。三、内涵美诗歌内容要健康 ,言之有物 ,情真意赅 ,“诗言志”“诗言情”。应给人以真善美的陶冶 ;切忌消极颓废 ,低级庸俗…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苏珊·朗格说:“当人们称诗为艺术时,很明显是要把诗的语言同普通的会话语言区别开来。”基于此,学习古代诗词必须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当然,重视诗歌语言绝不是仅仅去掌握语言的字面意义。康德说:“语言词汇往往是诗人精神的直接体现,与诗人的个性和内心世界有关。”重视语言,就是我们要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去感知诗人内心世界,触摸诗人灵魂,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3.
西方结构主义诗论认为,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系统违反,诗歌手法在总体上显出一种普遍的反常规特征。诗歌较散文所受语言限制较多,而诗歌语言的限制越多,它表达的内容越丰富。诗歌在语言上与散文有明显不同,这突出表现在散文中必不可少的虚词上。如“之”“乎”“者”“也”等,而诗中能省略的也不止于虚词。事实上一些通常字的大量精减,也丝毫不让人感到不方便和不自然,相反的却更集中、更灵活、更典型。这样一种省略,也就是对常规语言规律的违反,其结果怎样呢?是诗歌语言一方面更加整饬了、铿锵了;  相似文献   

4.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体与散体之争往往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不够,尤其是对于翻译古诗的难度认识不足。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两种诗体形式风马牛不相及。古诗的形式与音韵不可译,古诗的“三美”更不可能再现。英译中国古诗是“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首要问题不是用诗体还是用散体翻译的问题,而是要准确传达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类语言在本质上表现出抽象性和具象性两种截然对立的属性,文学语文一方面适应文学作品的需要去描写形象性的事物,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强化其自身的具象性,二者相辅,更突出了语言的意象性。中国诗歌就充分利用汉语具象性这一特质,在字形、音韵、句法上强化诗歌语言的意象性。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意象的并置。特别是前三句,完全是具体事物的并列,没有动词、谓语,不分主宾,更不着一个虚词加以修饰,完全不是普通语言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正>文学是语言艺术,古典诗歌更不例外。要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首先应理解语言。在高考古典诗歌欣赏中学生失分的关键就在于对语言的理解不到位。古典诗歌语言自有其特殊之处,为  相似文献   

7.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目前的汉语“诗歌”已经失去“形式”。人们将目前这种不是诗歌的东西称为“诗歌”.其原因是对外来“诗歌”的误解。外语诗歌译为汉语后,其在语言形式上如果没加入汉语的“诗籍”,它就只是不是诗,而我们却以其原是诗歌为由,将这种散性的东西称为诗歌,并反过来以此为圭臬.去进行所谓的新诗歌创作。对诗歌形式的突破.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当代诗歌的突破以假居多。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人类的语言瑰宝,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艺术修养和语言修养。然而,目前的英语诗歌课堂效果普遍不佳,许多学生对英语诗歌望而却步。因此,结合“陌生化”理论,探究英语诗歌教学策略,提出三步教学模式:第一,以“主题包”形式改变传统预习方式,使对象陌生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从听觉刺激、语言体会、思维感知、文化碰撞入手,延长学生审美体验过程;第三,改变考查方式,培养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变革是新文学首先面临的问题,而新诗尤其如此。语言在诗歌中的革新不是简单的新旧更替,也不是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而是具有复杂性,表现之一就是新诗中文白相间的语言现象。这种文白相间的语言经过了不自觉到自觉的审美转换:在新诗初期,文言成为白话诗歌中无意识的残留;而到"现代派和象征派"诗歌那里,文言被有意识地引入到白话诗歌中,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的审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语言的意义而言,普通语言学的语义与语言美学中的语义并不是同一概念,后者比前者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得多。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语言“所表”和“能表”的“意”有符号意义、语境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等,诗歌语言所展现的就常常是符指意蕴之外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状:有朗读,不知道为什么朗读;多朗读,不知道怎样朗读。朗读似乎成了应景的东西,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了无效的朗读。层递式朗读教学,可以把朗读和诗歌教学中主要的三方面内容即诗歌大意、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巧妙结合起来,逐层深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使语文课堂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当然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文学语言的积累,学生将常常处于“有口难开”的“失语”状态。有所感觉、感触、感悟但表达不出、表达不清,更妄论表达精彩。作文的语言并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它讲求文字性、审美性,因此需要学生的注意积累和努力创造,我们总是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好词佳句、名言名段,以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充实“语言的弹药库”。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但作文不是靠“背”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诗歌以高度凝炼、含蓄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所以 ,有时诗歌的字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清晰的 ;又因为有些诗歌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 ,所以理解起来显得模糊 ;另外 ,从读者的角度来理解 ,由于读者的阅历、经验不一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理解起来也各不相同。无论哪一方面的原因 ,只要理解不割裂诗歌的整体意思 ,言之有理 ,都是允许的 ,这正体现了诗歌的开放性。诗歌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字词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虽然对诗歌的字词的理解不同 ,但并没有改变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这种例…  相似文献   

15.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语言是由语义、语象、语音所构成的。而作为审美情感的物质载体,它的审美功能主要是由语象系统和语音系统的情感化来实现的。诗歌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表情功能最为突出的。在语义系统中,诗歌语言更讲求语义的形象化,更重视语义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严强 《语文天地》2012,(4):43-45
优秀的诗人总喜欢打破常规,使普通语言向诗化语言转化。语言的非常规性是使诗歌永远鲜活、耐人咀嚼的关键。因此,语言的非常规性应是诗歌教学关注的节点。当今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古今中外经典诗篇中,不乏语言非常规化的例子。教师在教学这些诗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语言的非常规化手法,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获得审美享受。那么诗歌  相似文献   

17.
<正>诗歌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具有多度性。一般说来,用以传达信息的普通语言只有一度,即理解度。而作为交流情感和体验的诗歌语言则至少有四度。除理解度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和想象度等。因此,读诗也不同于一般,它需要我们从更深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解诗的额外的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对诗歌的欣赏。现以布莱克的《伦敦》(London)为例,从意象、修辞、节奏和音响等几个角度简略谈谈如何赏析英语诗歌。  相似文献   

18.
唐人编撰的诗歌选集《国秀集》,因其所选诗人绝大多数是盛唐普通诗人,长期以来,对《国秀集》的研究比较薄弱。论文以《国秀集》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盛唐普通诗人及其诗歌。“盛唐普通诗人”,因其是“盛唐的”,故其诗歌具有盛唐诗歌的某些特征;又因其是“普通的”,故其诗歌又具有不同于盛唐著名诗人诗歌的地方而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形式简洁、语言精炼、节奏韵律强,不但能带给人们智慧,更赋予人们美的享受与情的陶冶。本文着重分析了英语诗歌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陶冶性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理解诗境和诗意的前提首先是理解诗的语言,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进入儿童的听觉,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让儿童体验诗中所蕴含和激荡的情感;而且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深入掌握诗歌之美,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诗境,这对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