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本文讨论天门方言“V+起(哈)+趋向动词”结构中“起”和“哈”的不同语义、语用情况,并结合其他方言里的同类现象,探索“起”、“哈”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
简阳方言的程度副词"多"、"少"、"多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阳方言中的"多"、"少"、"多少",除具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外,在作程度副词时,有特殊的表达功能.本文通过对此三词用法的举例分析,探讨其使用环境、搭配方式和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淮北方言研究进行了综述:语音主要是淮北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主要是淮北方言同普通话词汇的词义、词形、词源比较;语法主要是“子”尾、语气词“来”.  相似文献   

4.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本文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系统描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对本文的理论意义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分析了五台方言的“子”尾的语音特征、构成形式和语法功能,并与普通话“子”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写了阳高方言中"去"和"往"两个词的读音、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复杂情况.通过对比它与普通话中"去"和"往"的读音及语法功能,并立足于阳高方言存有内部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归纳了"去"和"往"两个词在阳高方言中的读音及语法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关中方言“把”字句几种特殊形式与近代汉语“把”字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考察近代汉语语法可以深化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认识,正确解释某些方言语法事实及成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取定量描写和分析的方法,通过考察分析深泽方言中的体貌助词“呀、来(来着)、哩”和常用动词的组合情况,揭示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从方言的角度对汉语时体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去来”的性质及其“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方言用例的相互印证中讨论“去来”的性质 ,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来”的历时演变。“去来”为两个词 ,“去”是动词或趋向动词 ,“来”是表祈使的语气词。“来”因其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程度弱化 ,在清代被适应性较强的“罢”所替代。  相似文献   

10.
对东北方言"整"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在东北方言中,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的泛义动词.因而有必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对动词"整"进行分析,对"整"的用法进一步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努力"词性的不同看法,比较细致、深入地考察了"努力"一词出现的实际语境;辨析了"努力"的词性,认为它是一个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于一身的兼类词.文章注重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入句结果,密切联系语境以辨别词性.  相似文献   

12.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5.
“适用“一词在普通语言和法律语言中都使用得很频繁,但两者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大差距.在普通语言中,“适用“是合成词,作“适合使用“讲,可以作形容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在句中常充当谓语、定语和宾语;法律语言中的“适用“是一个偏义复词,作“运用“讲,用作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是"这个词的词性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判断动词"是"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具体的词与它对应,只能根据语义和语境把"是"翻译出来。拟就对汉语"是"的发展演变及其为判断动词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作一探讨,以便在教学中能准确理解使用。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VP”句仅限于“有”和动词的直接搭配,它的兴起是汉语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共同作用的结果。“有VP”句中“有”的性质对句式的成立和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它用来表示确定或者强调,应归属副词词性,甚至是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20.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 ,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