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商品逻辑的运转,消费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问题。而生产和消费以颠倒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当消费作为社会时尚,具有社会一体化的力量时,它就成为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组织者。消费是一种符号交流体系,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在这里被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呈现并结构。广告制造的真实成为人们消费的范倒和模本。广告无意识地扮演了布道者的角色。每个消费者都在广告这一集体语言中被“瞄准”,消费已然成为一种监督。而这一切都源于资本秩序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的意识和行为方式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消费意识逐渐强化,社会也由过去的低生产、低消费模式逐渐转化成了高生产、高消费模式(商品社会)。这种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变必然对儿童,尤其是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普遍性的儿童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对其自身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3.
讨论媒体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的必要社会条件。媒体文化对社会消费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购买和消费、生活方式消费的组织和引导以及开辟新的生活风尚所需的消费领域。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直为生理区别和社会文化传统所制约,并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性别形象。由市场主导、媒体强化的消费却改变了这一切,成为社会性别形象进行主体建构的动力。它使原本固定的社会性别形象成为可消费的商品,人们因此有了选择的空间,选择强化了个人的主体性,又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性别形象,这就是社会性别形象主体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对发达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虽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繁荣,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资本主义社会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平等和自由.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人类的异化,这种异化充斥着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就连消费领域也无一幸免.人们虽然创造了一切,但并未成为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主人,人们在强大的物质社会面前迷失了自己,反到成为他所缔造世界的奴隶.人们以对商品的占有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不去追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不在以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而在商品中寻求满足.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盛行,人们的价值尺度出现了极度的扭曲,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出发,我们应当进行一场消费观、价值观、伦理观的革命.倡导健康的消费观,还人类一个健全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审视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出现,是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作为理论根基,融合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的集合和演变,从而对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进行研究和批判。在资本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双重引导下,文化成为供人们选择和消费的文化商品。由于大众传媒对文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消费时所需要的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的符号化认知。这种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地被传播,并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定势:自己就是消费时所需要的、与他人不同的、有价值的符号。而这种新的心理定势就是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因此,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的研究,有益于我国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消费现象,避免我国陷入不健康和非理性的消费文化中。在消费生活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反思对于健康、绿色消费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刺激人的虚假需求,它使人们的消费背离了消费的原本意义,异化为一种对商品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对物质产品贪婪、无休止的占有和人类欲望的空前膨胀,使人类面临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毁灭的危机,人类发展陷入困境。休闲主义简单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能把人们从消费主义带来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让人回归人的本真。而休闲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对全民实行休闲教育。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认为,生产性社会和消费社会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消费社会的消费意识形态只是消费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消费社会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但在后现代拟像世界,由于符号与真实脱离关系,消费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但是,如同将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置换成符号而继续沿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一样,对后现代的分析,鲍德里亚不过是又将符号置换成了拟像,其前后的认知模式和分析策略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在宣布意识形态消失的同时又走进了意识形态的牢笼。  相似文献   

10.
《神曲》对上帝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世纪的欧洲,任何对上帝的诠释都是一件十分刺激和危险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模式、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不得不思考“上帝”给予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同时赋予“上帝”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当消费时代来临,更具备感官美感的人因为成为某种具有诱惑力的生活消费方式的符号而成为偶像。他们契合了消费时代盛行的商品符号化、阶层化的方向,并且在背后的商业推动下成为其粉丝消费的巨大动力。这是一个偶像遍地的时代,各种类型的偶像从消费社会的商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着,变换着姿态尝试诱惑到属于自己的粉丝;这也是一个偶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日益融入全球一体化的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特别是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层推进,商品化、工业化和都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整个社会生活日渐凸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消费社会的各种征兆。商品消费业已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我们已过渡到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一个醉心于购买和消费的时代。同时大众文化如洪水般蔓延全国,人们的目光被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时装、巨幅广告、招贴画和海报栏上一个又一个转瞬即逝的图像所吸引。  相似文献   

13.
刘飞 《教育革新》2008,(6):62-63
随着传统与时尚流行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不断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意义的不断变化,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产品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要想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单纯依靠产品自身的优异性是不够的。商品包装设计的目的是吸引消费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方式与闲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冬梅 《教育导刊》2001,(15):19-21
生活方式就是“吃、喝、玩、乐”和“衣、食、住、行”的方式。但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机体,不仅有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生理需要,而且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因此社会学研究中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活主体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活动的稳定方式,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可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闲暇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闲暇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苏芳 《现代语文》2007,(11):120-122
消费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实践,是一种"系统的活动形式",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并以物(商品)的大规模生产、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物的消费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的文化。总之,消费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语境,在这一语境中,审美问题成为当前美学界面临的新问题。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审美实践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 商品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 经济现象。回答1弓题。 1.商品的过度包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度包 装的商品() ①增加了商品的价值②增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③浪费了社会资源④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A.①嗯)B.公国C.<团诬)D.尔国 2.近年来,“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新时尚。体育 商品热销,健身房爆满,旅游业火爆。人们把追求健康作 为时尚,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②有助于提高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③能使我国产业 结构较快地达到现代发达国家的水…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的责任心教育何维玲一、发展的中国呼唤着责任心今天,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充满着活力。也是,商品大潮的猛烈冲击,也让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投机取巧、唯利...  相似文献   

18.
电视广告、时尚杂志与消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所消费的不是育形的商品,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人们的身份不再由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来衡量,而是由他们所消费的符号来决定。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对被建构出来的一些象征性符号趋之若鹜。而媒体特别是电视广告和一些时尚杂志则参与了这种建构。  相似文献   

19.
敦煌是神秘的,敦煌也是世俗的。曾经的神秘蜕变成了如今的世俗。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时代里,一切文化都成了消费的对象。物质文明成为消费品也就罢了,连所谓精神产品,还有美其名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已然是新的社会主潮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发展使公共艺术悄然进入,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以视觉形式示人,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展示是城市精神的外化表达,它迎合了消费社会人们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潮流,成为文化消费中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消费,同时也构建着城市的公共空间风格,成了消费社会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元素。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视觉文化的审美呈现,通过一种外化的视觉文化唤起城市公众的文化审美意识,扭转现代文明冲击下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表达的缺失,使从一种传统的机械式的建筑群落演变成一种富含文化特色兼具塑造城市形象的城市文化共同体,也使城市公众的生存空间更富诗意和人文气息,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