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冯仑 《作文》2023,(19):52-53
<正>读书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应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少年时代,因为兴趣读了很多书,后来读书为我创造了就业机会。我在十四五岁时开始读历史书,读政治书,特别是读一些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后来上了大学,就选择了政治经济学,读社会主义理论有关书籍。结果在做生意之前,读书成了我的工作,成了我的职业。有些人特别喜欢历史,一辈子只研究历史。我读政治书,工作之后就教政治。一开始是因为兴趣读书,后来读书竟成了我的工作,这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2.
我是个读书迷,非常爱读书,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读报纸上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3.
读书,是最美的姿态;读书,让我们更充实;读书,为精神打底蕴,为人生奠基。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小学时喜欢读唐诗,高中时喜欢读宋词,大学时喜欢读外国名著,工作以后喜欢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句话改变人生》。这本书是张万祥老师收集了400位优秀教师在各大报章杂志上所发表的文章中的600多条精妙语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和思考,对我的教育教学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4.
李淑琴 《湖北教育》2007,(11):37-38
刚才老师们都谈到了如何在学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我觉得我们同样也要注重家庭的阅读氛围,因此我在班上倡导“亲子阅读”的读书形式。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亲子”活动,更是在思想、精神层面上的“亲子”。亲子共读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沟通的桥梁;亲子共读,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读书的收获与快乐。  相似文献   

5.
董旭午 《教书育人》2014,(11):79-79
董老师,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纠结着,都有几个月了,就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这个问题搞得我越来越郁闷,这几天我甚至都不想继续上学了。我们现在读《优秀作文选》,就是为了模仿人家写作文得高分,有的同学干脆就去抄袭;我们读《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也就是为了摘抄一些写作素材,而真到了写作文时还大多用不上;我们读《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时的那几道文学名著题,结果常常是背了不少,考试时就考那么一点点。总之,我们现在不管读点什么书,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你常说“读书是有大用的”,难道读书就是为了这样用吗?董老师,我真的很想不通啊!我常想:如果读书就仅仅为了这样用,我宁可不再读书了。董老师,真的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个令我心服的答案。你能帮我摆脱这郁闷吗。  相似文献   

6.
<正>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书是养人的。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医愚"前提是"善读"。所谓"善读"就是必须吸收书中的养分,并融  相似文献   

7.
读书之乐     
廖利林 《班主任》2007,(7):43-43
自幼喜读书,生性好读书,工作逼我读书,做"书虫"乃我一大乐也。我是孩子眼里的百科全书。既然是百科全书,就要博览群书,不能是"半桶水"。于是发奋读文学,读科普,读经济,认识了李白,结交了杜甫,知道了司马相如、厄尔尼诺、索罗斯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人物,而我对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印象尤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么有诗意的题目!一拿到新课本,我就把它读了好几遍,而且挺喜欢里面的寿镜吾老先生的,他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书,  相似文献   

9.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这学期我教五年级语文。开学第一天,我在课堂上指名一个学生读课文,这个学生读书时吐字含糊不清,我开始以为她只是有点紧张,正准备给她鼓励时我忽然发现原来她患了先天性的唇裂,因而发音受到了影响。我一时忐忑不安,生怕其他同学的嘲笑会伤了这位同学的自尊。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名同学结结巴巴地读完一小节,其他同学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出唏嘘嘲笑声,我终于放下心来。  相似文献   

11.
汉源县宜东中学姜伟:我已经初三毕业了,拿到通知书那天,看着那刺眼的分数,害怕得都不敢回家了。本来老师说我很有希望,一直劝我以后上县一中,或者就在本校读,可是我却根本没有继续读书的念头。复读是非常吃力的,  相似文献   

12.
1978年,我读高中二年级,还有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那时高中学制为两年)。可家里缴不起学费,一天,母亲突然对我说:“孩子,书就不要去读了,我已给你说好了一个木工师傅,你去学木匠手艺吧。我们穷苦人家,读书不读书一个样,有门手艺,以后就吃穿不愁了。”  相似文献   

13.
对于我的人生道路,父亲认为就是努力读书,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他固执地认为唯有“读好书”才是出路。因而,  相似文献   

14.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给我写过一封信,问我读什么书才是读好书。说明他已经在好好读书了,而且对读书有了选择的考虑。这是很可贵的。  相似文献   

15.
我很崇拜妈妈,她是个记者,经常在报刊上读到她的文章。也许读书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吧,她对我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特别在意,有时甚至很霸道.从识字第一天起,她就对我说:  相似文献   

16.
唐玉辉 《江苏教育》2008,(14):64-65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鼓励学生读好书,积极创建书香校园在各地已蔚然成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孩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无疑,读书需要方法的指导,需要活动的推动,需要文化环境的熏陶。然而,就一堂课外读书活动课来说,该怎么上呢?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句话使我想到,不读书的老师也是没有希望的老师。现在的知识更新实在是太快了,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涌来,如果没有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善于捕捉新的信息,那么我们的知识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仅仅依靠我们在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又如何能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怀揣教育理想,想成为一位名师的老师更应该感受到新知识带来的压力。要想解决这种压力,使自己轻松应对,就要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你专业化成长的平台。那么老师都要读哪些书呢?是不是单纯的把目光局限在教育类书籍呢?我想不是的,要读书就要涉猎多方面的书籍,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读书的种类要多,但作为教师首先要读专业的书籍。要多读一些教育名著,如读一读有关名师教法的书,像读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研究》、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研究》、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有尝试教学等,这些教法书籍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如果老师能够掌握它的精髓,那么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读专著之外,还要多读一些教育方面的杂志,如《人民教育》,这是一本思想性很强的杂志,这里有最新的,最前沿的教育动态,这里有最新教法和最新的理念,所以当老师必须读人民教育。只要你认真读了,你的思想就会很开阔,对教育问题就会认识的更透彻。还可以读一读教育人物传记,比如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刘彭之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些可以让你了解教育名家成长的经历,也可以教给你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方法。读了这些人物传记可以让你浑身充满力量,自觉增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主动的发展自己,向名师?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菖蒲,桂芳现在不少学生每天上学读书,却养不成读书的习惯。针对这一间题,我采取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每课一练”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是有惰性的,缺乏意志、毅力的人总爱找借口原谅自己。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养不成,就需要外力——教师...  相似文献   

19.
开学不久,有学生问我:“从自身角度讲,您认为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这样回答:“要有所畏,才能有所为。”教书几年来,总结起来共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才有读书的动力,才能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三册)以后,我的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也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现将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执笔如下:一、与教材相结合,帮助学生吃透教材,开拓思路,探索读书方法,提高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生读书时,我引导学生用笔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请教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