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名家赏玉     
玉琮新石器时代高5.1厘米径7.2厘米孔径5.1厘米和田青玉,雕刻规整,琢磨光润。素面、矮小、简洁为那一时期特征。樽西汉青玉高26.6厘米樽呈圆桶状,盖上端雕琢一卧兽,兽盘卧回首,呈伏状。樽身主体部位减地阳线兽面纹,樽身两端各雕一龙,龙张口,形态凶猛。樽身雕琢两尊兽面环,前后对称。器下端坐四凤。全器设计独特、琢刻精细,器受沁,器表可见大面积枣皮红色,包浆明显,具玻璃光泽。  相似文献   

2.
李伟男  王伟 《收藏》2014,(21):84-85
在首都博物馆“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的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仔料随形雕琢制成的三螭龙纹■(she)形佩,备受观众关注,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这件来自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见图),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取料为和田白玉仔料,略呈琵琶形,局部有赭红色石皮。玉工随形施艺,运用圆雕、透雕、浅浮雕、阴线刻、游丝毛雕、俏色等创作手法,围绕扁圆形■孔活灵活现地雕琢出三只翻滚嬉戏的螭虎龙,塑造出“三螭拱璧”意象。正面三螭造型、神态大同小异,皆虎首、龙身、兽足、独  相似文献   

3.
漫话大刀     
冷兵器时代使用的武器,大多由生产劳动的工具演化而来,大刀也不例外。在江苏南京曾经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七孔石刀,刀背钻有七孔。从其复原图中可以看出 (见图 ),将之缚于长柄,即为长柄大刀。它既是人们劳作的工具,又可挥刃上阵,一器多用。它们可以算得上是大刀的雏形了。古代经典兵书《六韬·虎韬·军用》载:“大橹刀重八斤 (今约合 2公斤 ),柄长六尺 (今约合 140厘米 )”,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关大刀用于军事的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将典韦擅使长刀。《三国志·魏志·典韦传》载:“韦好执大双戟与长刀。”但这里讲的长刀是否是我们所…  相似文献   

4.
围棋考古     
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对陕四汉阳陵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个汉代陶质围棋棋盘。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围棋盘。它的出土,证明了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遨游于“黑白世界。” 汉阳陵是中国曲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景帝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园。南阙门遗址位于帝陵南部120米。 由这里出土的围棋盘外观略有残损,呈不规则五角形。其残长28·5厘米至5·7厘米,宽19·7厘米至17厘米,厚3·6厘米。棋盘两面均为阴刻直线,有纵横线各17条,与现代围棋棋盘基本相似。 参加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岗告诉记者,从这…  相似文献   

5.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08,(3)
本期鉴定:《收藏界》文物古玩鉴定专家向专家借双慧眼给藏品讨个说法专家依据藏品照片得出鉴定结论,仅供参考。照片鉴定每件收费50元。如需刊登交流,另加刊登费50元。喜字玉牌该玉牌长4厘米,宽3.2厘米,厚0.5厘米。采用镂雕工艺,刻出"喜"字,边沿刻阴线一周,阴线刻得较浅且不直,软弱无力。玉质洁白,但不温润。玉牌表面有黄褐色沁痕,细看是人为用氧化铁粉做上去的锈色。据此当为现代仿品。  相似文献   

6.
王新军 《收藏》2008,(6):167-167
初春三月,本是玉器销售行业淡季,新疆本土的玉器商圈却是火热一团,大家争相目睹,议论纷纷的焦点是一块质地品相上好的和田仔玉。这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和田羊脂玉红皮仔料,长14厘米,宽8.5厘米,厚2.4厘米,相当于成人手掌大小,重量445克。玉质温润洁白,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07,(8)
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M198出土玉虎一件,长16.4厘米,高4.9厘米。虎为圆雕,四腿卷曲爬卧,头部下垂,咧口竖耳,后尾上卷,身上刻划花纹。该虎造型生动,姿态逼真,刀法纯熟。最妙的是选料恰到好处,虎的耳、颈、背为黑色,头、尾、腹、腿为青色,巧妙利用玉料的杂色作俏,色泽组合天衣无缝,增加了虎的真实感。寥寥数刀,刻画出老虎张口欲  相似文献   

8.
熊建平 《收藏》2012,(3):63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是一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墓地中的5座墓葬。其中的2号墓出土了一件俏色玉鱼鹰,是西周时的艺术精品。此玉鱼鹰编号M2-1 7,通长5.2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首部有钻孔,为两面钻。鱼鹰呈青黄色,正面微鼓,背面少凹。两面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的雕刻  相似文献   

9.
八骏图玉牌     
此件清代八骏图玉牌,长5.77厘米,宽2.8厘米,厚1.16厘米,长方形,边角磨圆,呈青白色,边缘及顶部稍泛红褐色,背面呈褐红色,玉质光洁温润。上端顶部有一孔径0.35厘米的钻孔。正面浅地雕刻着姿态各异的八骏图。八  相似文献   

10.
黑王辉 《收藏》2014,(5):111-111
笔者藏有一件汉代玉勒(如图),通长5厘米,直径1.5厘米,为老黄玉;外表雕饰乳钉纹,无血沁,形状完好。玉勒因为个头较小,也通常被称为"小勒子",也叫"蜡子"。人们常易把玉勒和玉琮搞混,其实,它们往往会在一起出土,这就说明玉勒是玉勒,玉琮是玉琮,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也有不同的用处。  相似文献   

11.
杨海青 《收藏》2015,(10):84-91
玉鼠(图1)长2.6厘米,宽0.9厘米,高1.2厘米。青玉质,质地较粗,豆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圆雕。鼠作蜷曲伏卧状,阴线刻出头、足、短尾,身饰卷云纹。双爪之间有一斜穿孔。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6,(12)
西晋·龙车凤辇玉雕西汉至六朝时代宫廷宝物,三连环套形,长8.5厘米,宽7.3厘米,玉件两边的厚度是0.1厘米,中间玉环的厚度是0.6厘米,硬度是6.5。这块玉雕刻的纹饰很美,图案是龙、凤,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宋代·卧狮供石  相似文献   

13.
篮球篮球起源于美国。1892年由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最初是向两只分别钉在健身房内看台栏杆上的桃篮里投球,故名篮球。詹姆斯·奈史密斯是一位体育教师,他从儿童喜用皮球投桃筐中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编成了一种名叫“奈史密斯”的球类游戏,又称“筐球”。1891年作了第一次试验,将两个上沿直径为36厘米,呈圆桶形的篮子钉在看台两端的栏杆下边,高度正好10尺(3.05  相似文献   

14.
正安徽蚌埠市博物馆所藏同治三年长江水师提督虎钮银印(图1),为清代官印,始造于同治三年(1864年),为国家一级文物。材质为银质,长与宽同为10.8厘米,高为9.1厘米,总体呈正方形。钮作虎蹲状,虎身刻有花纹,虎头有一"王"字。印面系用满汉文字阳文并刻,汉文为篆书"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印背虎钮两侧亦用满汉文阴刻,汉文为楷书"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礼部造"。印左侧边款汉文阴刻"同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6,(19)
正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藏有一批辽代陶瓷,其中不乏精品,如三彩摩羯壶、三彩瓷枕、白瓷佛等,现撮要介绍如下:辽三彩摩羯壶出主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康乡核心窝村(图1)。壶高21.5厘米。陶胎,施黄、绿、白三彩釉,色彩鲜艳浓厚。为龙首鱼身,鱼卧于仰莲座上,通体浮雕鱼鳞,呈U字形昂首翘尾,鱼腹部生双翼,口含宝珠。鱼嘴中空为流,龙角后有注水口,翼与尾之间以梁相连成执柄,昂首展翅摆尾,似有奋飞之  相似文献   

16.
东方晰 《收藏界》2015,(2):19-21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使用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它因质地细腻,所以其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油脂、蜡状光泽之间,可称为玉的光泽,这种美犹显高雅贵气;而且和田玉异常坚韧,抗压能力可超钢铁。如果加上精巧的雕琢,即可陶冶人的性情和品格,还被赋予德性。陕西安康市汉滨区花园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原始玉刀佩(图1、2),通长5.8厘米,  相似文献   

17.
朱纪 《收藏界》2012,(12):38-41
(接上期)作伪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  相似文献   

18.
吴保华 《收藏界》2012,(1):35-35
中国俗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称。从古至今,因其蕴涵的无穷魅力而倍受收藏家们推崇。现通过《收藏界》介绍几件清代玛瑙小品与同好共赏:清代玛瑙雕鹅衔穗水盂(图1)长13厘米,宽8厘米,高6.5厘米。玛瑙仔料为材,材质润泽精良,色泽雅美。鹅呈伏地栖息状,口衔禾穗,寓意和谐美满,生活幸福,背开圆口,内挖中空形成盂体。双翅逼真,线条流畅,雕琢细腻,局部利用俏色,形象更为生动,为玛瑙雕中之精品。原配红木莲荷纹底座。  相似文献   

19.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是一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墓地中的5座墓葬。其中的2号墓出土了一件俏色玉鱼鹰,是西周时的艺术精品。此玉鱼鹰编号M2-1 7,通长5.2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首部有钻孔,为两面钻。鱼鹰呈青黄色,正面微鼓,背面少凹。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我在孝感古董市场上从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处购藏到一件白地褐花虎形枕。长26厘米,宽12厘米,高14厘米。虎枕身体作伏卧状,体态丰满,虎尾从另一端盘至腰部,四肢匍匐,虎体微向内弯曲成弧状,虎背正好枕头。虎头侧视,嘴生胡须,两眼圆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