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它适应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水平,发挥着促进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这本来是理论上早已明确、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但是,“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对按劳分配却大肆攻击和诬蔑,把它说成是“资本主义因素”,是“产生资本主义和新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起了阻碍生产力的作用”等等。从理论上彻底批判“四人帮”关于按劳分配的种种谬论,肃清其流毒和影响,从而在实践上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加快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遭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歪曲,他们将“按劳分配”污蔑为资本主义的东西,把承认个人利益污蔑为修正主义。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共产主义是否也承认个人利益?”的提问时说:“承认,按照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热点问题研究(续)陆涌华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统的理论认为,“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资分配”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  相似文献   

4.
“四人帮”歪曲“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从否认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开始的。他们否认按劳分配的科学含义,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夸大为整个社会主义的分配,诬蔑按劳分配在“资本主义也存在”,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大篡改,大背叛。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有它的确切的科学含义,它要求每个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又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方面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连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其它方面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都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此,弄清“按劳分配”的性质,正确实行这一原则,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对于削弱资本主义因素的滋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但也存在着“弊病”,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它和对待它。“四人帮”反党集团无限夸大按劳分配的“弊病”,极力丑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采用歪曲篡改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论述的卑劣手法,在分配问题上制造混乱,否认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客观必然性,把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法权(现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等同起来,并制造出一个“按劳分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反动谬论,为他们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提供所谓“理论依据”。对“四人帮”的种种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7.
关于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问题,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題,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败的一件大事。“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和“反对物质刺激”等旗号,肆意诋毁和全面歪曲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并煞费苦心地炮制出按劳分配就是资产阶级法权,资产阶级法权就是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就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或土壤这  相似文献   

8.
在如何认识按劳分配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精神,并以此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来,“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极力篡改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他们把毛主席在肯定“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变更了”的前提下提出的按劳分配“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的英明论断,别有用心地加以歪曲,攻击按劳分配是资本主义的“旧事物”,否认按劳分配原则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方面的一次深刻的革命。他们把本来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个  相似文献   

9.
价值规律问题,如同按劳分配问题一样,是前几年被“四人帮”在理论上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四人帮”把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利润原则混为一谈。谁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利用价值规律,他就给你戴上一顶顶大帽子,说你是鼓吹“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说你“搞利润挂帅”,“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帐”,说你“妄图腐蚀和瓦解社会主义经济”,是“贩卖修正主义理论”。这是“四人帮”玩弄假左真右的两面派手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无耻的歪曲和篡改。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而按劳分配的“劳”字是指什么呢?现在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即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论述按劳分配的。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的情况,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而不再表现为价值,因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消失。他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  相似文献   

11.
1.按劳分配(按语部分,1页)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每个劳动者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而社会则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为亿万劳动人民带来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这同资本主义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分配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按劳分配并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它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一直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有范畴,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是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结论,“就会否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一直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有范畴,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是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结论,“就会否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不是等量劳动相交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指出,每一个生产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一、现实情况与传统理论按劳分配学说的提出,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提出了设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是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唯一方式。对于马克思这种设想,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完全赞同并始终坚持的,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努力付诸过实践。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有些人在特别强调“按劳分配”的同时轻视或否定了“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原则的有机联系。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从理论认识上说,人们否定“各尽所能”是社会主义原则,是因为对其含义作了错误的理解。例如,有的经济学家说:“各尽所能反映的是共产主义的劳动形式”,即“社会上一切有劳动能力的成员都能不计报酬地、无条件地、自觉自愿地、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与借贷关系和股份制有关的利息、股息,巳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问题。过去人们把利息和股息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一概予以排斥,现在有些人却把它们当作按劳分配的一种方式,并提出“按资分配是按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分配”的观点。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文摘》1986年第二期,摘登的郭世辉同志的观点。本文主要就郭文的有关观点进行商榷。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巳有正确解释的两种不同的分配制度。但是,郭文为了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分配制度,特意作一番新的解释。他说:“按资分配跟按劳分配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社会总产值(或企业总收入)由三部分构成:C+V+M,通常所讲的按劳分配是指以工资奖金形式对V即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这部分价值的分配。因此,劳动者将自己工资奖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这个说法是谁第一次提出来的?有的同志说,“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圣西门主义者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来了。”可是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根据。就我所读过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来看,“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来的,“按劳分配”一语最早见于斯大林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只具有某些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因素,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按劳分配”的说法。在社会主义史上,不少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曾猜想过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分配制度。从莫尔写《乌托邦》的时候起,在将近三个世纪的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著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一理论性的注释条目:“资产阶级权利”.文中指出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权利”有三点误解:(一)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误解为似乎按劳分配本身就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权利,从而模糊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区别.(二)把消费资料分配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去年十月三十一日,苏修《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一封三位青年的来信、信中说,他们打算“到挣钱多的地方去”“挣一辆小汽车”,希望编辑部介绍一个“挣钱多的工作”。随后,一位苏修教授对此信放了一通议论,说“年青人想多挣钱,就应该让他们挣”;声称学习、掌握知识等是“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并且摆出一付“社会主义”理论家的恣态,大言不愧地嚷道:“须知我们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真是神奇极了,“一个重要原则”竟是如此妙用!赚钱发财,这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在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劳”有三种形态,并不是仅依据劳动能力进行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与资本家所得并不是按体力劳动能力分配与按脑力劳动能力分配的差别,而是出卖劳动力的收入与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区别,其分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剥削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实行按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分配中的剥削性逐步消除,逐步走向劳动作为单一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