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中断、重建和发展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研究者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哲学发展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哲学学术品位的提升,教育哲学工作者国际视野的开阔以及中国教育哲学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教育哲学应教育学科、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的时代需要,重新展开研究,经历了恢复发展、深入探讨、反思重建时期。一方面,学科地位进一步确立,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另一方面,在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对话、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和本身学术性方面也表现出一些不足。教育哲学研究在今后将呈现关系走向、实践走向、反思走向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科学越发展,越需要建优建强教育哲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黄济先生是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教育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认真思考和总结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新体系。为此,他自觉谋划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推动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他主张面向教育实践开展教育哲学研究,推动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与指导教育实践变革的协同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推动教育哲学研究工作和教育哲学学科的规范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哲学研究的动力。这些工作的开展,深化了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为新时代教育哲学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研究学术自觉的反映,体现着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教育哲学学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哲学”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自20世纪90年代郑毓信开创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起,中国数学教育哲学发展至今已20多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从哲学视角剖析数学教育现实问题;数学教育哲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至目前,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少、起点高;理论成果丰富、学理分析匮乏;现实问题研究广度有余、深度不足。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需要积极开展数学教育哲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积极探索数学教育哲学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的中国教育哲学 ,以学习杜威教育哲学思想为初始 ,后又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初步建立了教育哲学学科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教育哲学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和发展 ,在挖掘民族的教育哲学思想历史的同时 ,又关注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未来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是 :向具体研究领域深入 ;加强研究的国际化 ;进一步发挥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和理想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是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教育学从无到有的初创时期。1923年面世的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是以“教育哲学”命名的中国第一部教育哲学。认真研读民国初年近现代教育哲学著作,对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了解它们对西方哲学和教育学、教育哲学的介绍和评判,对新时代通过强化教育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来强化教育学与哲学的本质联系,使它们都能更好发挥作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进一步确立,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学科体系进一步发展,但学科独立性不够明显,很大程度上脱离教育实践,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坚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者的哲学素养,更多地关注教育实践,加强学科理论建设,正确对待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并加强语言的通俗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哲学是从哲学视野探究教育的一门学科,但衡诸20世纪英美教育哲学的发展,却一直存在着学科认同的问题。哲学家认为教育哲学深度不足,一般教育人员则认为教育哲学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20世纪中叶分析教育哲学发展前,布鲁巴赫、布劳迪、普莱斯及《哈佛教育评论》对此已有深入讨论。分析范式虽然进一步确认教育哲学的学术性格,但仍无法完全促进教育实践。英国1990年代后仍有赫斯特与卡尔关于教育哲学是理论哲学还是实践哲学之辩。教育哲学的性质以及如何指引教育实践,英美的学术讨论可以提供我们建构教育哲学的宝贵启示。中国教育哲学史的发展应该从教育议题出发,一方面从中西古典学等“大传统”汲取智慧,同时不要忽略“小传统”如民间故事戏曲等所载负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必须更深入理解西学,融会中西。同时,中国也应该引领世界马克思教育思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一般被认为起始于20世纪中期分析教育哲学的产生,国内对英国教育哲学的研究也都集中于分析教育哲学及其后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梳理了威廉·K·弗兰肯纳(WilliamK.Frankena)所指出的分析教育哲学之前的规范教育哲学在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期对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中西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首先要把握20世纪以来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和"西方哲学的处境化";进而在中西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会通中,处理好三种趋势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史论关系,以及与世界哲学发展融通的关系;从而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性逻辑中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和分析我国1979年以来教育哲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当今教育哲学研究应关注教育实践、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对教育发展中提出的一些根本问题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和科学的预测,使教育哲学切实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斯普林格(SPRINGER)主办的国际同行评审期刊《哲学与教育研究》(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旨在推进教育哲学研究的整体发展,且长期为SSCI来源期刊。从该杂志2010-2019年刊载文章数量和内容可以发现,国外教育哲学研究依然将教育本体及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看作教育哲学研究者关注的重心;儿童教育哲学、空间教育哲学、数字教育哲学和生态教育哲学等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杜威、康德、哈贝马斯等教育哲学家的文本解读仍是研究热点;世界主义、批判教育学、存在主义等流派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外教育哲学研究新进展的启示下,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应重视教育本体问题的研究、新研究领域的拓展;注重对教育哲学名著的时代解读;重视对国外教育哲学成果的引进;注重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引领;重视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3.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tar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John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oughts, followed by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thoughts of education, and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e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especially during the 1980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has been maturing. While exploring China's history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also covers contemporary Western development. Future trends of this discipline include extending specific fields of research,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search, enhancing the functions of both critique and guiding ideal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ranslated from Jiaoyu Yanjiu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7): 3–10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之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未能古今贯通和中西合璧;2、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速度;3、教育哲学的理论困惑。促使新世纪中国教育哲学更好地发展,可以从四方面把握:1、确定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英国学者彼得斯带动了分析的教育哲学传统,不仅影响教育哲学,也带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其中,赫斯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与奥康纳对教育理论之辩,尤为人所称道。奥康纳致力于将教育理论带往科学理论。前期,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是实践理论,迥异于科学理论,教育理论应该以其他学门知识的型式、领域为基础,而建构出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的原理;后期,赫斯特则更为重视隐而未现的实践意义,修正前期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立场。重审赫斯特、奥康纳之辩以及赫斯特前后期立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哲学重点在于证成教育政策及开拓新的思考方式,量化研究成果在于拓展新知,质性研究则在于对实践智慧的探究。赫斯特后期念兹在兹于缄默之知等实践知识,哲学论证、量化研究、质性分析都应将之列入重要探索领域,必能有助于教育理论的精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31年-2000年间发表在《哈佛教育评论》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出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由"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的重心转移。以1960年为界,其之前的教育研究特别注重以教育哲学为基础的"学科本位"的研究,之后的教育研究则越来越体现出"问题本位"的研究趋势,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政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4位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大师的观点,提出实践哲学是主体不断寻求价值超越的精神生命活动。根据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教育哲学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合目的性危机。教育哲学要走出困境,可以从5个方面寻找出路:一是教育哲学的发展需要民主和宽容的社会氛围,二是教育哲学需要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三是教育行动须与教育思想相结合,四是教育哲学须与教育科学相贯通,五是教育哲学实践主体须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18.
教育哲学:教育实践的本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容易误认为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无用的今天,重提教育哲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意义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哲学是教育实践的本质基础,教育实践实现形而上的超越、修正性反思和持续性创新,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