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代和借喻     
给事物换一个名称,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就是借代。  相似文献   

2.
王世平 《考试周刊》2012,(17):21-22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它,也就是改换事物的名称。它可以使人一听到名称,就联想到该事物的特点,获得鲜明的印象.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借代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借代琐议     
萧逸 《语文知识》2000,(7):61-62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的定义是“不直说某一事物名称而借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现”(黄汉生《修辞漫议》);“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那么,是否“换一名”、借用另一种说法都是借代呢?本文试图通  相似文献   

4.
英语借代是用一种名称代替另一种名称的方式,它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通过喻体说出本体,使语言更加简短、生动、有趣。本文简述了借代的各种形式,包括:动植物的借代;地名、街道名、建筑物的借代;商标的借代;工具或实物借代某一行为或行为主体;具体借贷抽象或抽象借代具体;人名、作品名的借代等。  相似文献   

5.
在说话或写作中,往往不把要说的事物名称直说出来,却拿与它有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最突出、最具有特征性的一部分来代替它,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的手法是复杂纷纭的,这里只谈在毛主席诗词中常用的几种: 以事物状态代替事物,这是借代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帐寥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成语里的一种修辞——借代,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定义不直接把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它,这种修辞就是  相似文献   

7.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8.
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很相近,都是幽默而且生动活泼的修辞手法。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经常使用。它们的恰当运用使得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具体性、生动性、实感性。简洁生动的形象常常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无穷的联想。在定义上,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Synecdoche都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称“换名”,或者是用一种概念代替另一种概念。然而,在分类上,汉语借代和英语M,tonymy、Synecdoche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汉语的借代包括了英语的Metony…  相似文献   

9.
借代的比喻基础及其构成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代 (metonymy)是英语中的修辞格 ,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而是借用与要说的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的一种写作手法。借代是美学修辞范畴的一种辞格 ,其本体 (tenor)与借体 (vehicle)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 ,所以在运用时就要求准确得体。适当地运用这种辞格 ,注意借代与隐喻的区别及相互渗透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和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英语修辞格Paronomasia(双关)俗称Pun,源于拉丁语Paronomazein一词,意为call by a different name(以不同名称称呼)。该修辞格巧妙利用词的谐音、词的多义或所指不同,在同一句话或语段里同时表达两个不同意义,以造成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或嘲弄讥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迪 《林区教学》2011,(1):73-74
认知语言学中将隐喻视为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基本思维和认知的概念化方式。由此可见,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人们往往试图运用某方面的知识去理解其他方面的事物,这种方式创造了无数的隐喻。它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联结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识领域的联想。  相似文献   

12.
英语修辞格Paronomasia(双关)俗称Pun,源于拉丁语Paronomazein一词,意为call by a different name (以不同名称称呼).该修辞格巧妙利用词的谐音、词的多义或所指不同,在同一句话或语段里同时表达两个不同意义,以造成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或嘲弄讥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3.
借代又叫“代称”,就是不把人或事物的原名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另一个有关的名称来称呼。一、借代的类型(一)旁代旁代即借某个事物本身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约有以下几类:1.用本体事物的性质、特征代本体。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彭端淑《为学》)鲁,本为迟钝,此用作名词,迟钝的人,借指曾参。据《论语》、《史记》记载,孔子认为曾参天资愚钝,但精通孝道,所以孔子把儒道传给他,又由他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  相似文献   

14.
卞智文 《语文知识》2005,(12):25-25
借代通常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但在文言文中却有一种特殊的借代——用两个同类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例如: 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相似文献   

15.
新闻英语中借代的简约性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修辞学分析,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它不直接说出某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通过联想,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或其本身的某些属性来代替;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借代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概念现象,一种思维模式,并称之为转喻。通过对借代的理解,结合借代在新闻英语中常见模式,分析借代在新闻写作中可以使要表达的句子更加简洁凝练,信息传递更加便利和经济,从而体现其语言表达的简约性。  相似文献   

16.
一、两者构成的基础不同 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拿来作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关性”,它虽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但所指却是同样的东西或密切相关的两个事物。  相似文献   

17.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18.
Unit5 The British Isles 1.Name five important c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说出英国五个重要城市的名字来。name vt.意为"说出……的名称;取名"  相似文献   

19.
借代就是借用一个同甲事物(本体)有关的乙事物(借体)来代替甲事物,也就是用借体的名称来代替本体的名称,又叫换名。从本体与借体的关系之一角度来分类,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借代大致有以下十九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换名是指用甲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乙事物的名称。它是一种运用广泛的修辞艺术。语言具有共性,汉英两种语言不谋而合地存在着艺术换名。本从换名的含义与特点,表现手法和修辞功能三个方面对汉英换名修辞艺术进行比较,找出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