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场所,我们应有效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作用,切实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力度.  相似文献   

2.
外来民工子女是伴随农村流动人口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被称之为“留守儿童”。近年来,在某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悲剧引起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调查发现:亲子之间的长期分离对部分孩子。尤其是处于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而目前学校和社会对此问题并未引起重视,几乎没有任何应对举措。我认为,我国长期发展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户籍管学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的体制性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了解牡丹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了265名中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81人,对照组184人。结果显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过敏、身体症状、冲动及心理健康总分上留守儿童的分数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留守儿童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广泛的重视,而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已引起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现状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状况已成为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出现不少适应问题.但是,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342名农村儿童,比较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状况,探讨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保护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应对方式、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积极应对和主观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保护性因素,主观社会支持在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应对和自我意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而进入青春期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状况为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所关注,文章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叛逆心理做出了新的阐释,并以内江市部分中学为例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叛逆心理进行了现状分析,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社会大众媒体、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方面进行了成因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因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呵护,使得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情感归属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引起留守儿童父母、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探讨,期望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界定的基础上,了解铜仁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总结铜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引起的,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出发,文章从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中心、建设寄宿制学校、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开展留守儿童校本教研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探索学校应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令人担忧,而学习问题是其重要的一面。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微课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改善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逐渐增大,问题日益严竣,形势不容乐观.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存在不仅是对其是本身而言的不利,长此以往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利.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社会和政府应该怎么做.本文将以留守儿童现状出发,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以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道德关怀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实践的重要维度,助人成长是其根本目的,精神建构是其主要内容,全民关爱是其重要机制。但是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关怀缺失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物质关怀而轻精神关怀、重外在形式而轻内在实质、重显性危害而轻潜在机遇等。实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关怀,必须承认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实践符合道德的要求,营造全民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河北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及家庭教育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景鲜丽 《学周刊C版》2020,(18):191-19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阐述了新时期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并客观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改善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这一现状,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96):11-1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则由于各种原因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文章从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和心理缺陷的现状分析入手,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改善策略及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其中,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约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1/3,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系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面对家庭缺失的留守儿童,学校决不能无动于衷!学校必须采取应对的关怀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很好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政府部门应采取有关措施,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促进和扩大这种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亲子长期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生存困境:缺少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而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缺少亲情关爱而导致的社会性情感发展问题;缺少亲子沟通导致的亲子关系疏离问题;留守生存现状带给留守儿童对父母及自身生存方式的认同危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可使中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为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