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常规实验的困难在本实验中 ,通常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 ,把测力计的示数作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于支面上各处的粗糙程度不同 ,人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也不准 ,因此 ,很难使物体匀速前进 ,从而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2 改进实验的方法方法一 :制作控制装置如图 1所示 ,将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物体上 ,正面向外 ,位于水平方向 ;再将一个微型电动机 (2 2 0伏、4瓦、45转 分 )通过木板固定在滑板的右端 ,在电动机的轴上系一根弹性不大的细线 ,细线的另一端系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接通电源 ,电动机转动 ,即可拉物体匀速前进 ,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作…  相似文献   

2.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 )注 :EE′=10cm EH =4cm HQ =2cm QP =2 0 5cmRA=40cm RB=10cm RC=2 0cm图 1A为 70cm× 70cm的面板 ,竖直插入B的中心位置上。B为台式弹簧测力计、精度 2 0 0g(约 2N)。C为可调零位的量角器 ,通过D位两侧竖直滑道可调节上下定位 ,D点有固定螺丝。F1、F2 为两只轻质测力计。m为质量约为 2~ 3kg的长方形铁块 ,长边中心线垂直打 =3mm~ 2mm通体孔 2个 ,M为砝码 ,G为定滑轮 ( 4个 )。 1、2、3、4为 4个圆心角约 70度的弧形滑道 ,道宽 3mm。2 仪器特点及…  相似文献   

3.
1 教材中该演示实验的不足( 1 )按教材的做法让物体做匀速运动非常困难。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通过调整吊盘上重物的质量 ,使沿着拉力方向轻轻推一下木块时 ,木块图 1便能在桌面上做匀速运动。实际进行过操作的教师都知道 ,这是办不到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长木板各部分的粗糙程度有差异 ,二是肉眼很难分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2 )不能从实验中得出滑动摩擦力跟压力的正比关系。( 3)不能较好地研究滑动摩擦力跟接触面积的关系。为此 ,我对该实验进行了仔细研究 ,作如下改进。2 实验改进内容改进后的实验器材和装置如图 2…  相似文献   

4.
1 实验目的 (用途 )本仪器用于演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时出现的超重、失重现象。2 仪器构造 (如图 1)图 1  用有机玻璃做成的小方箱A(像升降机的箱体 )里面有一弹簧B固定在底板C上 ,在弹簧B上放一个质量适当的物体D(如木块 ) ,在底板C的下面固定一电池盒E ,在小方箱A的一侧上下各固定一个 2 5V的小灯泡F、G ,在适当位置固定开关弹片H ,触点I、J ,箱顶固定一小绳K ,通过滑轮L到手摇轮M ,滑轮L可固定在天花板上 ,或固定在支架上 ,在箱底固定一小钩N ,用于挂钩码。3 原理摇动手摇轮 ,加速上升 ,物体D处于超重状态 ,…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第一册力学部分有一个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教师演示此实验时很难准确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得出结论。还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如当学生看到拉动弹簧秤使木块向前运动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弹簧秤的指针也相应发生变化,而误认为摩擦力与木块的运动速度快慢有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J2109型摩擦计,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组装实验方便等优点,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民。但该仪器的主要缺点是,示力读数不准确,摩擦力的方向不能指示,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不能进行对比等。为此,我们将它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仪器结构,如图1所示。即:在擦擦块内装好简易测力计,附设游标。  相似文献   

7.
首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小学科学第3册第15课《沉浮的秘密》一课中有关浮力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将橡皮泥块悬挂在手持圆桶测力计的下方,读取测力计的读数,面接触时、浸入水中1/4时、浸入水中1/2时、浸入水中3/4和完全浸入水中时的测力计读数,将其数值填入表1中。表1橡皮泥球的位置完全浸在空气中浸入水中1/4浸入水中1/2浸入水中3/4完全浸入水中测力计的读数浮力的大小图1然后把橡皮泥块沉入水中再读取测力计的读数,通过比较前后数值的变化,说明橡皮泥块受到了水的浮力。经过多次实验,我认为这个实验存在两点不足:①用手…  相似文献   

8.
关于托盘天平,有这样一道实验题: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00毫克。用这架天平称量一个物体,当右盘中加上36.2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1.0小格,如图1中实箭头所示。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上100毫克的砝码,天平指针则向右偏1.5小格,如图1中虚箭头所示。这个物体的质量可读为克。  相似文献   

9.
1对“研究滑动摩擦力”实验的一点改进在初二物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手拉弹簧秤做匀速运动很不容易,任何一点造成不匀速的因素都会引起弹簧秤的指数发生忽大忽小的变化。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把木块放在一个较长的平板小车上,用一个微型电动机牵引平板小车运动。由于电动机的转速是恒定的,所以平板小车的运动也是匀速的。这使弹簧秤的指数十分稳定,摩擦力的大小也就很容易直接读出。图12巧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需用一个很笨重的抽气机将两个半球中的空…  相似文献   

10.
初二物理中,研究滑动摩擦的学生实验,原来是使用摩擦计(小木块和长木板),弹簧秤,钩码等。其实验过程是用弹簧秤水平地拉着小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读出弹簧秤上的读数。这个实验结果总不理想,误差较大。我们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一是用手拉弹簧秤,拉力不匀,小木块运动速度时快时慢,不能准确地读出弹簧秤的读数;二是手拉弹簧秤时容易抬高,力的方向与木块运动方向有一夹角;三是实验中,学生既要用手,又要观察,还要读数,分散了注意力,容易产生偶然误差。针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将弹簧秤固定在小木块中间,用细线的一端与弹簧秤挂钩相接,另一端通过一可以上下调动的滑  相似文献   

11.
1 设计启发如图 1 ,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物体的重量G ,乙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F′,甲图弹簧与乙图中弹簧对比 ,乙图中弹簧缩短了Δx ,引起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重物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的作用 ,弹簧缩短的量越大 ,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因此 ,只要看弹簧变化量的大小 ,就能判断所受浮力的大小 ,那么 ,能不能从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出浮力的大小呢 ?图 12 思维过程(1 )刻度问题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从上到下刻度值增大 ,且刻度均匀 ,当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时 ,弹簧向上收缩 ,收缩的长度越长 ,表示受到的浮力越大。如果要从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上…  相似文献   

12.
1教具装置图(图1)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本教具为匀速牵引和测量显示两部分的组合。牵引部分提供一个较大力矩的低速牵引力;测量显示部分以指针的形式显示所受的力的大小。本教具克服了手动方式用测力计牵引测量时易产生的手的抖动影响测量结果及显示不  相似文献   

13.
下面一道物理题,不少学生囿于习惯性思维,感到难于理解。题:如图1,做托力拆利实验时,水银槽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中,右盘加砝码使之平衡。若大气压降低,天平将如何?  相似文献   

14.
1 课题简介利用弹簧振子实验 ,获得一组振动周期和振子质量的数据 ,利用MATLAB软件处理这些数据 ,发现弹簧振子振动周期和振子质量的数学关系。2 问题提出图 1  许多车辆在车轴上都装有减振弹簧 ,如火车和汽车的车厢 ,它们可以被看作为弹簧振子。如图 1 ,把轻螺旋弹簧上端固定 ,下端挂一砝码 ,就组成了弹簧振子。当砝码自然平衡后 ,把它稍向下拉 ,松手 ,砝码就在竖直方向上振动起来。砝码的质量m被称为弹簧振子的质量 ;砝码的振动周期T被称为弹簧振子的周期 ,弹簧振子的周期和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定量关系呢 ?3 制定方案图 2 实…  相似文献   

15.
1特点和用途超重失重是在运动中的现象,运动停止,现象也停止。笔者利用钢丝圈挂上砝码(物体)容易发生形变,借助固定在其上的纸带是否拉断,来说明超重失重现象。实验直观、简单、可见度大。供高中物理超重失重演示。2制作材料0.3mm钢丝100cm,夹子4个,2kg砝码,传动线,支架,滑轮  相似文献   

16.
图 1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实验。“在右盘里增加一个砝码 ,小车受到向右的力F1图 2图 1和向左的力F2 的作用 ,F1大于F2 就相当于受到一个力F =F1-F2 的作用 ,此时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速度越来越大。”这个实验的初始状态是静止 ,后在非平衡力作用下开始运动 ,由静态到动态现象明显 ,但运动起来后 ,速度越来越大 ,学生往往还停留在运动需力维持的直接体验上 ,忽略了物体由低速变为高速的状态变化 ,看不出物体在运动中的惯性。为了显示物体在运动中的惯性 ,突出非平衡力参与改变的低速状态和高…  相似文献   

17.
一、仪器结构超重失重演示器的主要结构,如图所示.升降箱1由弹簧测力刻度盘2(测力计装在刻度盘背面)、测力计的示重指针3(黄色)、针上固定的小立杆4、超重指针5(红色)、失重指针6(蓝色)、托盘7、物体8(可调法码)等组成.升降箱可沿滑轨11上下运动,由传动索14跨过两定滑  相似文献   

18.
小学的摩擦力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 :1.什么是摩擦力 ,2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由于受摩擦力概念的影响 ,考虑因素往往局限在物体的接触面上 ,而对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及摩擦方式有关则很少想到 ,难以理解。基于这两点 ,我改变了教材的原思路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我的做法是 ,课前准备 12块 4 0 cm× 10 0 cm的地毯和 12块 10 cm× 5cm× 5cm的木块 ,在每块木块上放3个 50克砝码。课上我问学生“桌面上都有什么材料 ?学生回答 :“有…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学生对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问题颇感迷茫。怎样把这一问题跟学生讲解清楚是教学中之难点。在教学中老师通常用一把测力计拉一个放在桌面的木块或用J2175摩擦力演示器来演示并讲授静摩擦力。这两种器材演示都有共同的不足。其一,局限于二力平衡求解的情形,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及静摩擦力的大小似乎都是由测力计示值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首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小学科学第3册第15课《沉浮的秘密》一课中有关浮力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将橡皮泥块悬挂在手持圆桶测力计的下方,读取测力计的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