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0,(6):11-11
陈国栋在《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弗朗西斯.福山将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称为“福音”,将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强行推广这种自由民主制度称为政治思想在全球各个地区和文化中的传播:“从拉丁美洲到东欧,从苏联到中东和亚洲,强权政府在20年间大面积塌方。”  相似文献   

2.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术文摘     
<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鲜明特色陈国栋在《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弗朗西斯.福山将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英法韩文化战略看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以文化为核心内涵的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为了抵御美国文化霸权的渗透和侵袭,无不从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对外塑造和传播本国的文化形象。英国、法国、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做法,成为其提升国家形象的手段。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关系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未来,有必要认真探讨,找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话语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西方国家通过建构元话语,使国际传播呈现出“中心-边缘”的格局。面对西方对我国长期的污名化行径,我国提出建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元话语为核心的新型话语体系,以开创文明新形态、解构西方化话语为目标,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并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以此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色,即便是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社会中,对外传播的宗旨依然是要传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面对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所造成的国际社会中的种种差异,要真实客观地介绍我们的国家。通过提高完善对外传播技巧,缩小相互的距离,求同存异。[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资源。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存在文化认同危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等。究其原因是全球化的深入、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全球化理论的美好图景始于传媒技术的创新,但国际传播的权力架构却远非技术所能决定。由英美媒体"双重垄断"(duopoly)的国际传播秩序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变。从商业殖民主义到电子殖民时代,历经半个世纪的权力扩张和资源积累,主要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领域仍把持着很强的话语权。本文用"西方"(the West)代指在国际传播领域享有垄断霸权的英美两国,用"他国"(the Rest)代指广大非西方国家,以中、俄、印、巴等金砖国家领衔。由于地缘因素和文化传统影响,位于东亚的日本和位于中东的卡塔  相似文献   

9.
话语是保障和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资源,大众传媒在话语的生产与传播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冷战结束后,西方凭借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获得了话语霸权,在这套话语体系所构建的意义指涉网络中,诸多非西方国家处于被审视和评判的客体地位。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百年变局之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中国必须和亟需破解的课题。中国新闻社立足自身定位推出的大型学理型融媒体报道特稿专栏“东西问”,致力于通过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对西方话语霸权体系进行修正,将被西方话语所歪曲和遮蔽的事与理还以本真面目,在话语创新实践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显著特征是全球政治全方位角力,西方以意识形态划线,将中国标签化,推行价值观外交。因此,进一步做好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尤为重要。其路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跨文化阐释和跨文化传播的相关创新理论为依托,从国家形象、话语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07,(6)
网络文化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大学生网民不断增多,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网络文化现象。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网络文化为内容,采用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对天津市五所高校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大学生网民不断增多.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网络文化现象.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网络文化为内容.采用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对天津市五所高校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13.
涂炯 《职业圈》2007,(5X):62-63,65
网络文化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大学生网民不断增多,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网络文化现象。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网络文化为内容.采用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对天津市五所高校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中研华创 《职业圈》2011,(25):76-77
在中国引进西方的管理思想的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创立者或者实践者来到中国更多地是传播。而对于中国的管理现实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现实对接,也许更能代表一种传播的诚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初上当受骗所研究的施密茨博士,希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进一步了解,著名国家专家刘伟见先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引进西方的管理思想的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创立者或者实践者来到中国更多地是传播。而对于中国的管理现实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现实对接,也许更能代表一种传播的诚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初上当受骗所研究的施密茨博士,希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进一步了解,著名国家专家刘伟见先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2,(6):191-191
唐娟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既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传播与创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际化了,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可现如今那些传统节日国外逐渐大受欢迎的情况下,在国内却出现了冷的状态,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在大力倡导,而民间却十分的平淡,中国的传统节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洋节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这些问题是现在阶段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系统的变化所带来的,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重点导读     
正1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价值观庞杂困境当前,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全方位快速发展,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先中国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其压制中国的理念和举措空前严苛,我国对外传播正面临着较大的阶段性困难,存在着突出的困境:所塑造的中国价值是庞杂、散乱的。而矫正价值观庞杂困境,不仅需要做好如何"塑价值"以及塑怎样"价值"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让各类信息传播、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播样态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0,(4):110-110
周春燕在《理论学刊》2008年第9期撰文指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导权。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以纪实风格为基本特征、以文化传承为现实目标的纪录片,是中国推行文化外交、传播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像载体。面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对外传播的"文化逆差",如何在拍摄主体选择、叙事模式创新、对话式语境构筑等方面跨越东西方文化障碍,是中国纪录片践行"影像大使"文化责任、实现民族观念国际表达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对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感召力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探讨新兴媒介技术对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三种潜在应用策略:利用生成式AI生产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传播素材,助力传统文化影视剧的海外传播;利用平台化媒介优势,吸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受众;通过游戏建构虚拟社区,在设计和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视觉要素及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警惕技术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和话语霸权,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创意导致内容猎奇、同质化,影响传统文化内涵传达。对此,应回归对受众的文化关怀,在利用技术丰富文化表现的同时,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