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外蒙古问题的历史渊源,论述了二战后期苏联提出的对日作战的先决条件,即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执行问题,由此而产生的中苏两国间的交涉与妥协。  相似文献   

3.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以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贯穿了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文章对《雅尔塔协定》的酝酿、签订与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雅尔塔协定》看强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尔塔协定》是美英损害中国领土和主权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为目的。体现了露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前、由美、苏、英签署了举世闻名的《雅尔塔协定》。认真剖析协定内容,不难发现,三大国是以损害中国领土和主权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的。  相似文献   

6.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7.
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如所周知,这是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的有损于中国权益的协定.根据《雅尔塔协定》精神,苏联于8月14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同国民党政权签署了《苏中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政府同意给予苏联诸多在华权益,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和苏联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美国也扩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援助,至1946年6月30日,美国战后对蒋援助已达到7.81亿美元,约相当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对蒋租借及援助总和(2.28亿美元)的3倍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方针不能不采取“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既不反苏,也不反美”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沙俄乘机制造外蒙古独立, 并签订《俄蒙协定》。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外蒙上层失去了依靠。1919年外蒙古 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24年乔巴山成立了所谓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得到了苏联的承 认。对外蒙的“独立”中国政府从不予以承认。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使外 蒙古从祖国怀抱中分离出去了。  相似文献   

9.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的彻底溃败已经为时不远,在击败纳粹德国后,盟国如何协同对日作战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雅尔塔会议前夕,美军已逼近日本本土,对日决战日益临近。美国三军首脑估计,在德国投降后,尚需18个月才能打败日本。倘苏联不出兵对日作战,美国需付出伤亡一百万人的代价。当时原子弹尚未试验成功,为了缩短战争进程,减少美军伤亡,罗斯福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罗斯福还担心,苏联可能趁美国对日作战筋疲力竭之时,长趋直入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广大地区,严重影响战后美国控制中国的计划。为此,他希望与苏联达成一项谅解。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三国首脑会议。 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减少美军伤亡,竟然不惜牺性中国领土主权以满足苏联的要求。在2月8日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会晤中,基本同意了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双方还约定对达成的协议保密。2月11日,苏方提出最后文本,当天,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协定上签了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昆明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苏联关系问题研究》书中的一章。文章主要阐述了共产国际解放以后苏联与中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对《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关于中国战后应该和平不打内战的主张、斯大林劝阻解放军过长江、苏联在解放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等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入地实事求是地评析。  相似文献   

11.
杜鲁门政府在1945年中苏谈判之前和谈判期间,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有所变化。谈判前,杜鲁门政府尽量晚告知国民政府协定内容,并对中方表示会继承罗斯福的决定,且拒绝解释协定内容和介入中苏会谈。这表明其谨慎被动地遵守协定且向中国施压的态度。当苏联在中苏谈判中提出超出协定的要求时,杜鲁门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采取了不干涉的妥协态度,在东北问题上则积极主动介入中苏谈判,还就某些内容作出具体解释,以抵制苏联的要求,坚持其对协定的理解,并最终使中苏达成了美国能接受的一系列协议。这种态度变化,源于苏联对待协定的态度、美国利益的考虑和彼时国际形势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2.
雅尔塔秘约,也称“雅尔塔秘密协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史学界与苏联史学界对它的评价多持积极肯定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学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始重新评价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性质与历史作用。1989年,邓小平指出:不仅沙俄侵略中国,十...  相似文献   

13.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者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束,美苏在东亚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14.
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结构的一点思考(下)王春良二、关于雅尔塔秘密协定划分势力范围问题实际上,苏联是在日军完全包围中东铁路的军事压力下,不得已而退出中国东北的。“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同时,曾试探苏军在远东的实力。苏联与日“满”...  相似文献   

15.
英国对于日苏复交谈判基本上采取了不介入的政策,这是由于英国既不想成为日本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反对的目标,也不想得罪苏联而危及本国的安全,当然偏重于后者。在回答日本对美英等国的两次询问——第一次关于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的归属问题,第二次关于《雅尔塔协定》《旧金山对日和约》中使用的Kurile islands(千岛群岛)是否并不包括国后、择捉两岛——时,均作出了不同于美国、不利于日本的回答,其目的就是维持远东领土的现状,不纵容日本挑战英美的战时责任。  相似文献   

16.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1949年初,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  相似文献   

17.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对于加强三大国战时的团结,加快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其酝酿、签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却贯穿了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分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4年时,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把战争推近德国本土。雅尔塔会议前夕,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二战后期苏联对日作战的原因,学生一般认为是由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求决定的,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苏联确实于1942年初,同中、美、英等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参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苏联宣布对日宣战的理由,也是根据《联合国宪章》。苏联理应与对日作战的其他大国“共同行动,为世界各国的利益维持和平与安全”。但是,这种看法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我们还应看到其背后的政治利益和深层的历史根源。首先,苏联对日作战的根本原因,是由来已久的俄(苏)日矛盾所决定的。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苏联以《雅尔塔协定》中规定的条款为条件出兵中国东北,亲蒋疏共,掠夺东北物产,这些行为背离了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斯大林以民族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对华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20.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这一命题近年几乎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事实上,雅尔塔体制尚未瓦解。雅尔塔体制是以雅尔塔会议前后一系列相关会议达成的所有协定为法律基础的;雅尔塔体制的内涵包括二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世界政治体制,也包括经济体制;苏联解体后,瓦解的是两极国际格局,而非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没有解决是由其历史进步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