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小儿辩日》是个中国式的智慧故事。对于两小儿争辩的“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这一问题.孔子莫衷一是.因而沦为连小儿都讥笑“孰为汝多知乎”的角色。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百家争鸣时期,为宣传自己学派的主张,各学派难免互相攻击。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儒家宣扬其学识渊博,于是道家阵营的列子对这个声名显赫的“学术异己”不免要做一番嘲讽。但他没有想到,这百言文字,却折射出一代伟大教育家的智慧光芒,给如今的教育留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取笑了不能决的孔子。孔子可笑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再作探讨。《教师参考用书》上说: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  相似文献   

3.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也是该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篇文言文。本组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对照注释 ,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 ,把课文读通 ,读懂”。《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文中记叙古时候两个小孩 ,各凭自己的直觉 ,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 ,各持一端 ,争执不下 ,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 ,知识无穷尽 ,学习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故事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 ,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教…  相似文献   

4.
王斌 《教育文汇》2013,(11):23-24
《列子·汤问》中的故事“两小儿辩日”,不少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列子》一书据传成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但是那个时代记录下的这个“辩斗”故事所引申出的与物理和认识论相关的一些哲理至今想来仍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5.
教完《两小儿辩日》,我对“学生”与“教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与两小儿之间的故事,故事虽只有百来字,但我却以为它言短而意长。  相似文献   

6.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卷五《汤问篇》。《列子》,相传为周时列御寇作。此说不可靠。现在所见本子,为东晋张湛辑注。该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含义深刻,颇为后代人传颂。有名的《愚公移山》故事,也出自该书《汤问篇》。 《两小儿辩日》是个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古代寓言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日地关系的看法。据《隋书·天文志上》和《法苑珠林七》所引桓谭《新论》说:“余小时间闻闾巷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一儿以日初出远,日中时近。”可见这故事至迟在西汉末东汉初即流传民间。东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书《列子》上记栽着这样一个故事:喜秋时的孔子,东游中遇到两个儿童在争论太阳离地球的远近。一个说:太阳初升时离我们近,中午时离我们远,因为初升时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自然是近的大远的小了。另一个却不同意,说:早晨太阳初升,天气清凉,中午太阳在头顶,天气更熟。自然是远的清凉,近的炎热了。他们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请孔子来解答。结果孔子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相似文献   

8.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初期,道家郑人列御冠所著,共八卷.到汉时,原书已失传.现流行的本子是晋人张湛搜集有关的资料,辑注而成.  相似文献   

9.
《列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语义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真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0):106-107,126
《列子》是一部富有争议性的道家思想作品,历来也是进行语言史研究的重要语料。通过考察《列子》中偏正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状况,可以发现《列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关系比较复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2008,(5):1-1
《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典籍《列子·汤问》中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故事讲的是: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相似文献   

11.
《列子》是作为道家思想作品,它的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语料。将《列子》中的词语为语言材料,对《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书证迟后加以例补,为《汉语大词典》的以后的完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两小儿辩日》该文虽系文言文,用语却格外浅易,故事呈现的基本事实,借助工具书,学生一般都不难读懂.篇幅虽然短小,却有着极为...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记诵理由]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这篇古文中两个儿童的对话,既有占文的特点,又有古代孩童的语气,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相传是春秋末年郑国人列御(yù)寇写的。列御寇(公元前4507——前375?年),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他写的《列子》已于汉末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八篇是东晋人张湛(zhàn)收集编撰的。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中,编者的最后注解是这样写的“两个小孩儿论太阳离地远近,各自根据单方面的现象。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孔子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也未能解答这个问题,因而受到他们的嘲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对于这样的论述,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尤其最后的结论更是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社版)有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文章内容是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故事,对于孔子是一个讽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两千多年前的人,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真实运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到了近代,自…  相似文献   

18.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上课伊始,我简单介绍了本篇的文学常识: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无为",体现"道法自然"的理念。教学过程进行得很顺利,但在本文教学任务基本结束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故事蕴含了"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界能够被人征服"的思想,这跟老师所介绍的道家"无为"、"道法自然"的理念不是背道而驰的吗?  相似文献   

19.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古书《列子》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