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泌简论     
李泌是中唐时期的特殊人物。他出入宫禁 ,事四君 ,屡有建树。虽数遭群小忌恨陷害 ,却能全身而退 ,均以智免。他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与无奈 ,折射着中国封建专制的诸多弊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劣根  相似文献   

2.
矛盾变异修辞是《阿Q正传》修辞方式的最大特点。在文本中,各种矛盾变异在特殊的语境中达成了积极的修辞效果。鲁迅正是藉由这种超乎寻常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对于当时国民的深深无奈。  相似文献   

3.
摘要:通观王安石的政论文章,其人才思想中有3个突出的矛盾点:即多才与少才,用才与留不才。先变法后人才和先人才后变法。这其中既显示了王安石的人格与思想特色,也反应了他思想上的无奈和部分失误。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所体现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非常复杂的。儒家正统思想、佛家和道家思想糅杂在一起,使曹雪芹对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他试图理清这些矛盾,却最终无法实现。作者的这些矛盾具体体现在对情节的描述、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设计上。曹雪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矛盾可概括为四个字:“循环轮回”。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所体现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非常复杂的。儒家正统思想、佛家和道家思想糅杂在一起,使曹雪芹对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他试图理清这些矛盾,却最终无法实现。作者的这些矛盾具体体现在对情节的描述、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设计上。曹雪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矛盾可概括为四个字:“循环轮回”。  相似文献   

6.
林晓青 《文教资料》2009,(32):24-26
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事业有成后的日本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彷徨和无奈,展现了人性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本文从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的使用上对渡边淳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贺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少年聪慧,才华横溢,命途多舛,多病早夭,他既有唐代诗人共有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痛苦。宗室身份的自傲。满腹才华的自负,建功立业的渴望,现实生活的痛苦.使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把这一切都熔铸于诗歌之中,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8.
我一口气读完了《杰克·伦敦传》,有一种从滑梯上一滑而下的快感与失落,伴随杰克·伦敦的人生历程和复杂的内心矛盾,我一路走来,感慨颇多。杰克是个能干的作家,无奈的是,他活得太累了。他试图在生存与信念的天平上永远保持一致而又不断加重砝码,最终,天平由于承受不了砝码的重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个角度对祥子的悲剧进行了探讨,认为他的悲剧根源在于三对矛盾:对身体的过分依赖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对性的需求和错误认识之间的矛盾,以及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同带有商品经济特点的城市生活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东晋南朝时期,钟嵘是在审美坐标中率先对陶渊明做出相当中肯评价并予以较高定位的文学评论家。从《诗品》的"才尽""田家语"等评语中不难发现,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与其审美思想的折中倾向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钟嵘在审美矛盾中的综合平衡与无奈选择。这种审美矛盾间接透露出他在审美趣味、审美表现和审美境界等方面所作出的权衡与规避。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与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是晚唐商业圈中最醒目的一个文人,商业对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他的终极追求未被从商取代而仍然是入仕,但并不意味着他对商业没有梦想。他在商业问题上的矛盾,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在文人身上形成的一个解不开的结,而这个结则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因缺乏发达的商业文化的滋养而不可能产生成熟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周锡恩是晚清张之洞督鄂时选拔重用的人才,担任陕西、浙江副主考,沿途所撰写的诗文反映了他作为主考官的心理状态;因浙江科场舞弊案而隐居田园,以诗词歌赋记录了自己的矛盾心态,也表达了他对社会认识、人生的感悟。其心态反映出晚清知识分子在变法维新和守旧思潮纠结中的内心世界,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3.
人的社会性本质使苏轼始终执着于功利性的仕途生活,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对象化活动。它虽伴随着名利动力,但其正向引力可把人导入“自我实现”的审美之境;追求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疏离自然,苏轼为了缓解由此导致的内心矛盾冲突,借艺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仍然顾盼着生活,在生活与艺术的互动之中成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之人。  相似文献   

14.
武康时期是毛滂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武康,他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心路历程:力图实现兼济之志,勤勉于政事;难以实现济世理想,在仕途中痛苦地渴望着归隐;最终调解仕隐矛盾,以仕为隐。思想也因此而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从早年的入仕到晚年出世 ,一直都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闲适诗 ,是诗人矛盾人生观的产物。具体说来 ,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独善与兼济相交织 ,知足与保和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宋琬作为"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对于他入清之后即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的行为却很少有人提及。宋琬在清初的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他以"白衣秀才"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不属于"失节",但其世家弟子的身份和举家被清兵屠戮的灭族之仇对其心态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宋琬仕清的矛盾心态与缘由,并叙述了仕清行为对其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叶宪祖是晚明著名戏曲家,他的仕进之路坎坷不平,曾九赴春闱以求功名,在五十四岁时才考中进士,又因得罪阉党魏忠贤而被贬回乡,这样的人生际遇促使他晚年皈依佛门。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佛法的精深独到的理解,创作了反映他处世态度的佛教剧《北邙说法》,剧作采用问答式妙解人生真谛、阐发佛门宗旨,阐释了人生中生死荣辱、恩怨得失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19.
从鲁迅的艺术实践来看,他是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好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一面研究颇多,亦无争议。但从鲁迅的艺术(包括美术、戏剧、诗等)主张来看,他却是坚定的反现代主义者,这一面却鲜有梳理。这一“实践”与“主张”分裂的根源在于他将艺术当作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主义看法所致,因为在战斗的时代里,艺术虽然未必反映真实,但至少与写实是孪生的。只有使人“懂”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写实才能使人“懂”,这就决定了他的反现代主义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