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校避震。地震发生时,首先要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教室到安全的地方。若无条件撤离时,应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书包等物保护好头部。在操场或室外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相似文献   

2.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测量结果,我国在20世纪共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000多次,平均每年达到30余次。地震波引起建筑物破坏主要是通过地震力的作用,即纵波地震力使建筑物上下颠簸,破坏力相对较小,主要是引起建筑物的纵向结构松动。随后横波地震力再使建筑物发生水平晃动,当惯性和地震力超过建筑物的承载力时,在几秒钟内就能使建筑物遭受破坏。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人们在遭遇地震时总是感觉到“先颠后晃”。为了能在纵波刚刚到达而横波还未…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众》2008,(Z1):14-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让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了自己家园甚至生命。大家在为灾区的人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对地震产生极度恐慌。地震要是真的来了,我们该怎样正确避震呢?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地震是人类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经常阻碍人类的避难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人类一直采用"抗"的方法来抵御地震,就如同治水,久堵而不疏,必然会出现决堤。因此,抗震性能再好的建筑物抗震久了也会遭受到破坏,这样地震给人口和经济带来的损失仍无法有效避免。在如此的形式下,研究者提出了消能隔震的技术。"消能隔震"的基本思想是使基础和上部房屋结构分离,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输入。实现地震时地  相似文献   

5.
<正>不被逼到走投无路,人们一般不会铤而走险去伤害他人。只要尚有一处能栖身的空间,人们就能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其实,自然界也莫不如此。比如说地震,它从来都是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鉴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多是因建筑物倒塌而致,所以人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虽说加大建筑物的牢固度能起到作用,但无疑增加了成本和费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大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1)
本文以观山湖区新世界社区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为例,从健全组织机构及明确岗位职责、建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制定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和演练、地震安全宣传及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工作模式及已经取得的成绩,肯定了贵阳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的意义,说明了创建规范的示范社区能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避震自救互救能力,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为建立贵阳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勇 《内江科技》2014,(6):128-128
<正>我国是世界上多发地震的国家之一,民用住宅及公共建筑(如学校、商场等)普遍采用的是砖混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发生时,给人类带来最大危害的就是建筑物,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的也是建筑物。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然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主要  相似文献   

8.
付云鹏  韩再晨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239+182-239,182
主要讨论容易受到地震破坏的建筑物的破坏的原因和一些能够经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的抗震原因,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尽量避免那些人为因素,因地震而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隔震技术是采用一种特殊措施来隔离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只产生很小的振动,这种振动不致造成结构和设施的破坏,还能保证结构上的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行.利用叠层橡胶支座对福建某地商住楼工程进行隔震设计,适当地提高它抵抗超烈度地震的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提供一种有意义的、经验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地震震级和烈度都能表示地震的大小,但它们不是一回事。地震震级有时也叫地震强度,只表示某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出来的。已知的最大地震震级不大于9级。震级通常只用于地震科学研究,说明与地震活动性有关的问题。而地震烈度是地震在地表上造成的影响程度(自然现象的改变、建筑物的破坏、人和动物的感觉等)。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度,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1.
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假如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无疑可以拯救无数生活在地震危险区的人民的生命;如果能预先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等设施的破坏、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高层建筑隔震结构对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作用,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固定高层建筑和隔震高层建筑进行了模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构的固有频率随着阶数的增大而增大;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消耗了大量的隔振能量;通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足够安全可靠的隔震系统,形成柔性底层,使建筑物与基础隔开,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出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对地震的影响;隔振节点加速度明显降低;隔震后位移发生微小的减少。由模拟结果可知,地震破坏以水平破坏为主,震烈度决定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隔震层吸收了地震中大量的能量,隔震上部结构绝对加速度明显降低,基础隔震体系能够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就目前的科技能力而言,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佳办法,应放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上。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了解地震是怎样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地震波与房屋破坏由于建筑物依附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方式主要受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震灾是通过房屋的倒塌产生.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但只要用滑移减震技术改造彻体结构,此类房屋亦能在特大地震中不倒塌.滑移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底部与基础之间增设一种低摩阻材料的滑动层,使建筑物的加速度震动被隔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破坏性地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通过对有感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对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社会公众普遍缺乏避震意识和行为,关注地震三要素,对居住地未来发震心存忧虑,对防震减灾知识认知错误,对地震机构及工作人员评价过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匮乏,对准确预报地震期望值过高,对地震机构工作了解片面。当前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难以适应大震应急的需要,会导致震灾扩大化,需要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各地已建有许多100多米甚至200米以上的高耸烟囱,这些烟囱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烟囱结构自身及其周围其它建筑物的安全。将对目前国内关于烟囱结构地震作用的震害分析、烟囱结构地震作用计算理论以及试验研究进行概括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Haroun Tazieff首先指出不论火山或地震所造成的生命危险都远不如驾驶汽车、吸烟和酗酒来得大,并将公众对这个问题的错误看法归咎于宣传媒介。而对于自然界的这两支破坏性极大的力量,他认为通过改进抗震建筑物的设计,可以将地震造成的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通过改进预报和普及公众教育则能减轻火山爆发造成的伤亡。  相似文献   

18.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我们应该怎样减少建筑物倒塌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呢? 众所周知,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需要研制新的建筑技术,或者需要增加相应的建筑投资.已经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物,对于地震活动突然加强的地区来说,大量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都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安全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考虑对某些建筑物进行加固;另一方面则应该考虑如何在现有建筑物里增加地震逃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在地震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不是地震而是建筑物。地震使得平时被忽视的建筑物抗震设防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地震对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场地地基和基础传递给上部结构的。场地和地基在地震时起着传播地震波和支承上部结构的双重作用,因此,建设场地和地基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面振动作用是通过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震验算和采取措施进行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