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题材电视剧在2012年末和2013年初火爆荧屏,继而由于部分电视剧剧情的传奇性、武侠性、失实性、甚至科幻性而被众多网友炮制以“抗战雷剧、神剧”的恶名。在如此众多的抗战剧大潮中,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很容易播完就会被淹没被遗忘,然而其中有些作品也不无创新和可取之处,如此迅速消亡令人感到遗憾。电视剧《出生入死》在2013年七月份登陆北京卫视和四川卫视黄金档以后,就以其人物塑造的方式、精神主旨的传达、剧作结构的设置令许多观众眼前一亮。尽管该剧依然没有走出时下抗战雷剧的种种窠臼,但不得不说该剧在陈词滥调的抗战剧大潮中抛出了一些别样的东西,这包括对抗战年代民间侠客的立体细致的塑造,对共产党员精神的深刻读解,对国共合作精诚抗战的承认等等。论文力图点出该剧的一些独特之处,从人物塑造、精神读解、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对该剧作出评论,以期能在抗战剧剧浪大潮翻滚过后的沙滩上使该剧留下些存在的印迹,可以使后来者可鉴,再取突破。  相似文献   

2.
2005年的中国荧屏上,最火的一部电视剧莫过于<亮剑>了,这部作品在深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同时,原著小说也随着电视剧进入了众多读者的视野,从而掀起了一股看<亮剑>,读原作,重视抗战的热潮.在<亮剑>的成功启蒙下,抗战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阶段.  相似文献   

3.
抗日题材电视剧在2012年末和2013年初火爆荧屏,继而由于部分电视剧剧情的传奇性、武侠性、失实性、甚至科幻性而被众多网友炮制以"抗战雷剧、神剧"的恶名。在如此众多的抗战剧大潮中,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很容易播完就会被淹没被遗忘,然而其中有些作品也不无创新和可取之处,如此迅速消亡令人感到遗憾。电视剧《出生入死》在2013年七月份登陆北京卫视和四川卫视黄金档以后,就以其人物塑造的方式、精神主旨的传达、剧作结构的设置令许多观众眼前一亮。尽管该剧依然没有走出时下抗战雷剧的种种窠臼,但不得不说该剧在陈词滥调的抗战剧大潮中抛出了一些别样的东西,这包括对抗战年代民间侠客的立体细致的塑造,对共产党员精神的深刻读解,对国共合作精诚抗战的承认等等。论文力图点出该剧的一些独特之处,从人物塑造、精神读解、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对该剧作出评论,以期能在抗战剧剧浪大潮翻滚过后的沙滩上使该剧留下些存在的印迹,可以使后来者可鉴,再取突破。  相似文献   

4.
微情报     
《音乐世界》2012,(13):16-16
全球娱乐微情报速递 在熙携手韩智慧主演MBC周末剧《我的女王》8月正式回归荧屏。 宋仲基回归荧屏新剧《善良的男人》确定朴诗妍饰演在剧中背叛宋仲基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5.
抗战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无论在其主题选择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特点,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抗战戏剧对师范类院校学生的文化价值功用,就抗战戏剧带给学生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戏剧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说明抗战戏剧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的地位,增强学校师生对抗战戏剧的重视程度,对学校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抗战题材电视剧在表现战争暴力对外部物质空间、对人类肉体尤其是对人的精神损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列问题,这就要求创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有深刻的理解,对和平发展的方向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担当感,以消除战争维护和平为作品创作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音乐剧《西区故事》是音乐剧史上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伯恩斯坦高度整合剧本、剧诗、音乐、舞蹈、舞美等元素,使全剧在各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成为美国音乐剧的典范,剧中强烈的戏剧冲突至今都是美国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剧也是中国音乐剧创作者们需要仔细揣摩的一部作品。本文将从朴实而华美的剧诗,多种舞蹈元素的融合,风格迥异的情景音乐和完美的舞美设计凝练总结了音乐剧的核心价值,以及它们的整合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背景下,小说与电视剧的亲缘关系体现得更为明显。作为小说与电视剧的共同资源,抗日战争成为两种艺术形态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以来的抗战小说及抗战剧均取得了较为突破的成就,其中多部抗战剧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亮剑》是一个典型案例。抗战剧虽表现出"去政治化"的特点,但仍处红色场域之下,与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抗战剧要经受双重"守门人"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戏剧在抗战宣传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笔为枪,创作或改编出了大量鼓舞民族士气的戏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李健吾亦于此时适时地将英国的经典莎剧《麦克白》与《奥赛罗》改编为中国的抗战讽喻剧《王德明》和《阿史那》。李健吾在改编的时候虽承袭了原剧的大体脉络,却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多细节方面做了深入的中国化改编,以使其更为符合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达到易于接受、动员抗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戏说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当下电视荧屏上大行其道,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其可能误导广大青少年历史观和是非观的担忧。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主要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而观看,在历史观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电视剧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戏说历史题材电视剧,消除其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插画属于绘画艺术,诉之于视觉.插画作品除了表现其独特的面和线的瞬息造型外,往往还要表现创作者的某种审美取向.创作者要想使读者能够很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并且使读者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不仅要求创作者自身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同时还必须能够正确把握读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图式,创作者的作品才会进发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后宫剧无疑是最抢眼的,尤其是以《美人心计》《甄娠传》领军的“女人戏”抢尽了风头。后宫剧的热播在中国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流行不仅是中国人热衷权谋的视觉延伸以及现代社会对于历史的娱乐化消费,更是现代人真实生活的另类折射。  相似文献   

13.
在一切皆娱乐的当下,影视创作者仍应持有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部分创作者过分重视作品表层的视听效果,创作对象也往往脱离社会底层群体,而第六代电影人的近期作品则与之形成了对照。日常的底层小人物及其所附着的中国最大范围的现实成为他们的审美载体,他们对此朴素而真诚的表现进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体现出审美理想的有无对作品所具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环 《华章》2011,(31)
2010年前后,多个卫视频道都纷纷播出泰剧,荧屏上的韩剧突然之间被泰剧取代,能够取代雄霸中国20年的“韩剧”,泰剧有何魅力?本文中,作者将比较韩剧与泰剧的异同点,分析泰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林蛟 《华章》2007,(1):133-134
由不论是作为一位绘画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一位欣赏者来说,在创作和评价一件绘画艺术品时,应该很真实的发展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同时应该对作品及创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更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 《蜕变》是曹禺同志抗战初期写的一部剧本.它以波澜壮阔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省立后方医院在伟大的抗战斗争中的变化。这部剧本是一部使人“看到大的希望”,“得着大的勇气”的力作.解放后,曾有同志评介《蜕变》,大都肯定了它对国民党行政机构的揭露,肯定它塑造了丁大夫等爱国人士,积极宣传抗战的鼓动作用。而对于作品中所颂扬的改革,评论较少。今天,重读《蜕变》,我们认为更应该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以"私交"的方式对抗战时期的云南文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与云南文学青年交往,相关访问记和话剧观后感对云南抗战剧运起到了鼓励作用;他以书信的方式对战时云南文学青年提供独特的文学教育;他对云南回族作家白平阶的扶植与作品推介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战时期云南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以萧红作品中抗战文学的文化蕴含为着眼点,分析萧红小说中抗战文学文化蕴含的表现及其存在原因,揭示出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赵本山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荧屏上占据了重要一隅。它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平民化以及精彩的剧情和人物获得了农村题材剧喜剧创作的巨大成功,但同时,模式化的创作和产业化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农村题材剧难以为继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高潮迭起,红色经典电视剧荧屏热播。从《烈火金刚》到《小兵张嘎》,从《吕梁英雄传》到《铁道游击队》,都新瓶装旧酒,乔装打扮老剧重拍,引领人们进入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洗礼。抗战影视一再重拍无疑反映创新能力欠缺应该说,抗战题材影视剧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感人的特殊艺术效果。但是一再重拍,无疑反映了后继乏人,创新能力欠缺。更关键在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的抗战小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军和日军形象概念化、脸谱化,叙事情节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国民素质和抗战宣传教育宗旨。这样的缺陷在重拍的剧作中并没改变,反而随着电影科技与摄影手段的提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向。抗战老电影中,我军指挥员基本上由王心刚、郭振清、李默然等英俊人物扮演,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