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书籍     
走近书籍,我们感受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走近书籍,我们能看到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画面”,走近书籍,我们会从无知走向渊博。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色彩,没有乐趣。如果我们读书,即使生活再贫困,但也觉得很有乐趣。因此,书籍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多读书。  相似文献   

2.
王嘉敏 《小学生》2009,(11):39-39
如果我们是一朵花,那么妈妈就是滋润我们的土壤;如果我们是一颗星星,那么妈妈就是哺育我们的辽阔的星空;如果我们是自由自在的小鸟,那么妈妈就是蔚蓝的天空。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老师的成长都需要内外两个环境:内驱力和外部平台。而名师工作室,就是这样一个内在和外在动因有机结合的文化团队,为"我想发展、我在发展、我能发展"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三年来,我和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共同耕耘,一起走过了一段幸福的生命旅程。名师工作室,成了我们学习的加油站。我们一起走进大学学习,让大家拥有大学的视野;我们一起走近大师,  相似文献   

4.
生命,若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那么我们就是不畏艰险的探路 者;生命,若是一只浪尖上的小船,那么我们就是船上的水手;生 命,若是一幅美丽的字画,那么画家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在谱 写着壮丽的人生交响曲。 每一个笑容,每一滴泪水,每一段故事,每一次经历,都在丰富 着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刘云 《教育艺术》2007,(4):55-56
一个班级就是一支军队,如果没有铁一样的制度,班级就犹如一盘散沙,不会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一个班级又是一株幼苗,如果没有人性化的管理,班级就犹如一块冷铁,不会焕发生命的光彩和人世的温情.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形态总逃脱不了生死的两个端点,生命的历程总避免不了文化的潜移默化,生命的存在总脱离不了生活的点滴承载。如果生是前提,那么活就是核心;如果生是形式,那么活就是内容;如果生是基础,那么活就是重点,有生有活才是生活。可是如今生命本身正遭遇着生与死的拷问,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生活文化的视角来反思生命的教育,体认存在的意义,彰显生命的价值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校招生》2009,(1):F0003-F0003
如果您本人、您身边的亲友或同事是一名一直默默在画坛耕耘的绘画师,那么,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寻找的大师,也许就是您、您身边的亲友或同事。只有寻找,才有发现。  相似文献   

8.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和睦相处,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9.
一个16岁的女孩用她那非同寻常的勇气写下的生命之歌,再一次感动了大江南北。这个女孩叫刘梅,湖南省桑植县十一学校学生,首届全国十佳中学生。走近刘梅,我们就走近了感动;聆听刘梅的故事,我们仿佛聆听了一曲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0.
每每阅读那些大师们的作品,常常会产生一种走近他们的渴望,但人生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无法选择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著名学者孙郁先生的新著《走不出的门》,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大师们交流,聆听他们的教诲,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以壮大我们的信念,滋养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生命给予我们的正是所期待的,然而我们时常忘记,往往生命所给要比我们希望或者要求得更多.如果所要的模糊,那么得到的就不会明确;如果只要求一点点,那么得到的也不会多过这一点点;如果只期待物质丰裕,那么生命也不会给你灵魂安宁.不要因所得而惊讶,因为毕竟那是你所要求的全部.所以,明确的目标决定了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而心灵的高度正是职场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能行     
生命中如果没有挫折,就像花园里没有荆棘.生命就像雪地里的一枝梅,孤傲地面对风雪;生命犹如大海中的一只海鸥,顽强地迎接海浪.我们的生命不单单只是白纸上的两个字,因为它有价值,它要去抗争艰难,去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何谓大师?大师者,词典标准释意为: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者,不标准的定义为:其人其文、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大师,就是那些通过文字让我们认识人生思考生命的人;大师,就是那些任凭岁月如何流逝时光如何变迁却辉煌不减魅力依旧的人;大师,就是那些永远需要我们仰视的人;大师,就是那些你可以超越但却永远不能忽略的人!从这期的《阅读大师》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文学大师的世界,让我们在大师跳跃的文字中、灵动的思想里去领略那不曾消磨的永恒魅力吧。(伊帆)  相似文献   

14.
万少军 《辅导员》2013,(4):31-31
<正>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防备心理.对于师长.他们未必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轻易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教师敞开。因此,与学生沟通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非易事。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往往就是不经意间间的呵护。师生间的沟通.是营造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想让一个个独立的生命鲜活起来.让每一个个体焕发活力,那么,就让我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之约开始.一、周记——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当我们难以从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妨用书面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说,自由就是生活在社会中犹如生活在家。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自己在家里面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吧:在家里,我们可以固执己见,甚至是蛮不讲理;在家里,我们可以我行我素,甚至是恣意妄为;  相似文献   

16.
特殊的朋友     
如果把我们生存的世界比做一首流淌的乐曲,那么一位诚挚的朋友则是它永恒的主旋律;如果把生命看做一颗流星,那么那馨香的友谊就是那恒久的美丽;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结交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书。书伴随着我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 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陪着我在漫  相似文献   

17.
<正>在阅读了哲学大师亚瑟·叔本华的《孤独通行证》及其他相关文章之后,从层层迷雾中走出的我,今天谈论孤独似乎多了些许底气与自信。叔本华告诉我们:"孤独并不可耻,孤独是生命给我们的礼物。如果有人能尽早地适应孤独甚至喜欢独处,那他就犹如得到了一座金矿。"叔本华的孤独论虽然与当前倡导人际交往的理念背道而驰,但却闪耀着哲学的智慧光芒。一、在孤独中自我觉醒,充盈自己的生命短暂而宝贵的人生岂能任意虚度?在心灵宁静的深刻思考中获得自我觉醒是必要而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在有很多学校的教师不愿意参与教研活动,究其原因应该是教师教研缺乏内驱力。犹如一枚蛋,如果一味等待外力,那么可能壳碎成为盘中餐或者无人问津而发臭。同样的力道若从内发力,破壳而出的将是重生,如凤凰涅槃一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呢?这就是将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走近他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老师是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当我走近他时,觉得他是那么平凡,平凡得犹如与我一同牧牛的伙伴,平凡得如同一位可亲的兄长、一位慈爱的父亲。走近他,好似走近花果飘香的大山,蓝天白云的景色让人轻松。童年的我,人不大、挺匪。衣衫不破的日子没...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大师是根本。这里说的大师,不仅包括屈指可数的学界泰斗,还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世界一流教授,就是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和尊敬的教授。具体一点说,就是人家对你做的工作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掏腰包大老远地坐飞机,来参加你办的学术会议;或者愿意买好飞机票请你过去做讲演。如果一个大学里相当部分老师,享有这样的待遇,那么这个大学即便不是世界一流,也离世界一流不远了。如果限于各种条件,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