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在当今,不知道扬子鳄的人可以说是不多了,但知道扬子鳄是怎样“问世”的人也就凤毛麟角。我出于学的是“森林保护”专业,走出校门后又在林业部门当了七年森保干部,一是近水楼台,二是在我从事林业工作的那几年,正是国家和各级林业部门开始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时期,我也就因分内工作,竟成了扬子鳄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记录这项工作的见证人。当我干上记者这一行15年后,还写出了让世人认  相似文献   

2.
稚玥 《军事记者》2013,(5):28-29
在现场——真诚无敌 在现场.可以带着采访目的流于形式.也可以带着思考去深度挖掘。这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但后者需要的是激情与投入.而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久了.驾轻就熟就会形成惰性。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一干就是23年多的杨华.为了保持新闻人的激情.始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看清楚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就更不容易。但新闻人最重要的是在现场永远保持“知己知彼”的清醒。  相似文献   

3.
一天上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正拿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新闻与写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从座位后面探过头来对我说:“您是搞报纸工作的吧,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您说怎么才能提高呢?”我说:“要多练习写,不要放过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绝不能偷懒。”他说:“对,我一定要多练习写。”车到前面一站我就该下车了,对话也就中断了。看来,今天爱好写作的青年还是不少的。有的却苦于不知道  相似文献   

4.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纪录片的创作我是1961年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工作的。那时也不知道电视是于嘛的。一去就和另一位记者穆中里到内蒙古草原采访,用的是16毫米摄影机,像拍故事片一样的拍,如今五秒十秒就是一条新闻,那时候最短也得三分钟四分钟一条,而且没有当天新闻。出差一个多月将片子带回来,冲洗出来,播出去了就叫新闻,也没有谁说这不是新闻,那个时候的概念,那就是新闻。现在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说:“各位观众,下面播出我们刚刚收到的新闻…………”大家瞪着眼睛看这条刚收到的新闻,这时如要是晚上7点23分,如果知道事…  相似文献   

7.
进入乙亥年以来.陈爱美似乎交了大这.春风得意;佳音频传。先是论文在全省、全国获奖,继而破格晋升副高职称.去年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银奖.今年又荣登全国“新闻百佳”,而且是全国地方电视单位唯她一人入选.着实不易。因此,我便打电话和她约时间采访。因为彼此较熟,陈爱美快人快语:‘“写可以.不过得实在些。过去有位记者写我时说‘陈爱美多么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不就是说我把自己摆在不普通的位置上!其实我根本就没说这句话。”我说,“咱不吹,就写写你的平常事,家常事。”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如约赶到她家。…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成功,就在下一步等你  还是在我初学新闻写作的时候。那天,我捏着第100篇稿件,心事重重地来到办公大楼的邮筒前,在把稿件塞进筒口的一霎那,我对自己说:如果这篇稿子依然石沉大海,就向主任辞职回连队当排长。  其实,我当初到机关就是个错误,从陆院毕业不久,便调到机关担任新闻干事。我惶恐地想,连新闻“五个W”都不知道的人,能担当得起指导全团新闻报道的重任吗?然而主任在听了我的百般担忧后,只是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小伙子,我相信我不会看错人的。”  为了主任的这句话,我卖命地在新闻领域里折腾。为了写稿,我常常…  相似文献   

9.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10.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11.
王卫刚 《视听界》2009,(6):34-36
11年前,正式开始在新闻媒体的工作后,我买的第一本书是《目击世界六十年》,作者“沃尔特·克朗凯特”。买这本书是因为一位领导的推荐,他说,做新闻,应该知道克朗凯特。中国人纪念克朗凯特,是有些不同寻常的。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主持人,能被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中国新闻人尊敬和纪念,已经可以说明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嘴巴     
友直 《档案管理》2005,(2):93-94
前些时,我给我的家人说,我现在是“三懒一勤”:腿懒,不想多走路。带来的问题是深入基层少,了解情况少,决策就可能失误;手懒,不想动笔。我也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记不写.看过就忘,忘了就不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有时忘了事还会贻误大局;脑子懒,不想记东西。记东西是要下工夫的,一遍,二遍,三遍,甚至是“长亭外,古道边,口念脑记无数遍”。脑子是越用越灵.越记越想记,厚积薄发。这是我的“三懒”。说到“勤”,仅指嘴巴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13.
甚至新闻界以外的很多人都知道,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新闻教科书上就这个问题也讲了许多年了。今天,还有重复的必要吗?最近,回忆起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一次讲座.使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并未讲透,实践上远未彻底解决。他说,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观点,也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陆定一同志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坚持“用事实说话”.便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新闻观。用事实说话也是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但是这一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地级近20家报刊、电台及县广播站采用千余篇,按说够幸运的。可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呢? 先说写稿吧。比如我采写的《清涧石板》在《陕西农民报》刊出后,就招来子不少非议,一些人嫌我报道了石刻的数量和收入,怕上税,反说我“吹牛”、“踩着别人的肩膀捞稿费”,还写信把我告到了《跌  相似文献   

16.
当摄影记者,搞新闻摄影,如果不理解新闻,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新闻摄影。这样,就不知背着照相机干什么,也就很难搞好摄影工作。现在,有没有摄影记者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呢?我不敢说很多,但也不敢说没有。至于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却还不少。事实上新闻摄影不真,不新,不活等等问题的存在,同一些同志不懂什么是新闻不无联系。所以,当好摄影记者首先要认识新闻。一、理解新闻“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  相似文献   

17.
新闻悟性是记者对新闻工作的一种独特感悟。有无新闻悟性是衡量记者优秀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著名新闻学者范敬宜曾经说过,“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18.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1,(Z1):46-47
我采写的消息《四名暂住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最近获得了广东新闻奖三等奖和深圳新闻奖二等奖及深圳市人大好新闻三等奖。不少朋友问我:你是跑共青团、妇联线的记者,何以能抓到这条新闻呢? 其实,这条新闻恰恰来源于团组织的一次会议,来源于会上领导讲话时脱稿而出的一句插话。 去年4月29日,应深圳市宝安区团委邀请,我去该区采访宝安区青年工作会议。会议8时30分开始,同行中的不少文字记者拿到会议材料后,在9时前就已陆续离去。我呢,想趁此机会了解一下该区团组织“五四”期间有哪些活动,也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其它新闻。故…  相似文献   

19.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