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波 《作文》2023,(11):21-22
<正>单元要求1.适当引述,感受力求深入,可以结合生活经验。2.以“感”为主。写作指导 要想让读后感的内容充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联系原文,深刻议论读后感,重点在“感”。“感”的基础是原著,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用明确精练的语言将原著的“感点”(即读后感的中心论点)表达出来,最基本的要求是引述的原著与阐述的观点相协调。观点是读后感的灵魂,是一篇读后感做到有血有肉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一是读,即读原文。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写读后感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吃透原文,把握要领,抓住重点。“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二是引,即引述原文。原文是写读后感的基础,写作不能脱离这个基础。引述原文,“引”什么,怎么“引”,这...  相似文献   

3.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  相似文献   

4.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常见的文体之一,就是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或观看电影、戏剧等)之后,把所得到的启示、感受写成文章。读后感有“读”有“感”。读,就是引用所读文章中感受最深的章节,常以记叙的方式表达出来;感,就是针对所引用的内容谈感受和体会,常以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有叙有议,以议为主,是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坚持写读后感,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第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  相似文献   

5.
读后感是一种提供条件的议论文。既规定了文章所要议论的具体对象,也为文章的论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这类作文,重点在“感”,要对原文作必要的引申和阐发,所感要“新”,所论要“深”。而要引申阐发,原文所提供的材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常常需要围绕题旨引述和补充一些必要的事例和材料,  相似文献   

6.
“引”,即引述所给材料作为议论的依据。文章开头应按照题目要求和材料主旨,情练扼要、有针对性地引述所给材料。精练扼要,即要抓住自己感受最深、最能体现材料主旨、最容易引发议论的关键性语句,加以概括简述;有针对性,即引述要服从于下文议论的需要,带有必要的倾向性。为下文的议论做好铺垫,使议论有坚实的基础,切忌不分主次地照搬照抄或无目的地复述原文。这部分应略写,引出话题即可。  相似文献   

7.
正读后感就是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份材料后,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成文章。它是议论文的一种形式,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写读后感,读是基础,下笔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由此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写好读后感的方法是什么呢?1、引:引出原文的主要内容或原文的思想观点。这点看似简单,其实较难。读一本书,卷轶浩繁,你要把握重点观点,就必须通读、审读、深读。读之前不要急,先看作品提示、序言、作者自述、  相似文献   

8.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同学们在训练读、写读后感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掌握有关读后感的知识。一、什么是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常会产生一些体会或感想,把这些体会或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二、如何读读后感1.把握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的写法一般分为四步:引、议、联、结。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2.找准感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一篇文章,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但…  相似文献   

9.
给材料作文时应该概述作文题中提到的材料。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中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还应注意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密切相关,与中心论(?)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这  相似文献   

10.
作文指导题目精析:训练题归纳起来讲了三点:1.写读后感的意义;2.读后感的写法;3.这次写读后感的具体要求,即:可以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也可以写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观后感。重点指导:有的同学认为,写读后感,重点是“感”,因而忽视了“读”,以至于对一篇文章的来龙去脉都还没弄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蜻蜒点水,甚至“读”和“感”牛头不对马嘴。要知道,写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只有读懂了原文,才有可能写好“感”。此外,一篇好文章或一部好电影、好电视剧,给人的教育和启发是多方面的,而写读后感,不能什么都拿来写,最好选择其中一两点来写,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得深刻。难点点化:一篇读后感,如果只是空洞地说自己感受如何如何深刻,那是没有真情实感和说服力的,要想有说服力,就必须既从原文出发,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比如说你对文章(电影、电视剧)中的某一点很有感受,你可以先说对哪点有感受,再说说有什么感受,最后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样,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不少自然教师写经验文章便感头疼,苦于手上没有材料而无从下笔。下文就素材的收集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体会。 素材收集的目的和意义 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好的经验和方法,收集素材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教学规律,提高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即:读懂原文抓中心、选择重点作感点、读感结合有侧重、联系实际谈感受.苏教版(国标本)第11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奋斗与生存",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等课文.我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写感想的"小练笔",让学生谈体会、说收获.  相似文献   

13.
正读后感是议论类中的常见文体之一,但它有别于一般议论文,指读了一本书或一则材料后提炼而成的具体、明确的感受("感点"),在合理概述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人、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论证"感点"的文章样式。读后感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应该能成为"读写结合"的载体、"思维训练"的途径。一、读后感的写作价值1".读写结合"的载体。叶黎明教授在《写作教  相似文献   

14.
境界     
编者推荐:此文出彩,不是引述"故纸",而是从中引出"作者自己的见解"——用李清照"人生经历三个不同时期"和"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阐述"三重艺术境界"——做到了"材料为主旨所用"。  相似文献   

15.
三例引述各有千秋——第一例"求同",概括出"四人因劫难而成长";第二例"实在",原文照录总工程师的话;第三例"选点",强化"跨栏"——途中的阻碍造就了"中国飞人"——全文亮点!此文还需要升格:为紧扣标题,宜从"以柔克刚"的角度引述事例。目前三例的引述方向,各有所指——第一例为"情感在阻碍中融洽",第二例为"在反对者的阻拦中找到了动力",第三例为"在阻碍中速度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  相似文献   

17.
言出由衷,有感而发,是读后感写作的基本要求。读后感一般包括“述读”和“发感”两大块内容。具体看,又可分解为六个字:引、析、亮、议、联、结。一、引。读后感重在写“感”,但感想是从特定的“读”产生出来的。因此,写读后感首先要引述读的内容。如何“引”,“引”多少,应根据写“感”的需要而定。譬如,“感”的内容是因原文中某个片  相似文献   

18.
读后感与文学评论这两种文体较为相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又常常使用,写作中又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因此掌握这两种文体的写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读后感是人们阅读作品后有感而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主要是要“述读”和“发感”。“述读”就是对作品内容的叙述。可概括叙述原材料内容,也可引述原材料的主要部分,还可引局部。读后感还应联系社会实际或思想实际。读后感写的是自己读了原文以后的感受,这种感受常常是由原文内容所触发,引起对现实的某些看法。读后感既要联系原文,又不是原文内容的简单照搬,读后感是一种“借题发挥”,它的议论由作品引出…  相似文献   

19.
“一曰引”:所谓“引”就是对材料的引述和拟用,换言之,即是用极简洁、概括、经济的语言总述所给材料。往往起笔就要能抓取材料中为文而用、凸现题旨的关键词、句开篇入题,而不是照抄原文,或者滥引瞎引。正确的做法是为“文”而引,而不是为  相似文献   

20.
<国语>"曰"字共1 325见,根据"曰"字出现的语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对话引述语境中的"曰"字和指称名物语境中的"曰"字.引述语境中的"曰"字1 277见,用于引述话语之前起领起提示作用,有的在话语语句当中出现仍然起引述作用;而指称名物语境中的"曰"字48见,则用于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