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前国内图书馆似乎兴起了新一轮更换自动化系统的浪潮.国外系统往往有一些国内产品无可替代的功能,让图书馆爱不释手,但是也有一些难以言说之处,需在购买时注意.  相似文献   

2.
胡泳在这个时候出这样一本诠释“张首席”语录的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质疑和批评海尔的文章和书不说铺天盖地至少也是波涛汹涌,国内国外都有。海尔的数据不透明、张瑞敏的强权形象、海尔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确也在业界和市场上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仍然要加入海尔的啦啦队并且为胡泳喝彩。  相似文献   

3.
新闻应据新闻事实,该长则长,需短则短。但是,现在的新闻有往长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似乎文章不长  相似文献   

4.
在图书馆的学术研究中,关于核心期刊的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从1973年第4期《国外书讯》中刊登“国外化学类核心期刊”始,至今图书情报期刊中已经发表了322篇关于核心期刊的研究文章。其中研究的内容有:关于核心期刊定义的文章有8篇;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意义的文章有13篇;关于核心期刊标定理论方法的文章有35篇;关于核心期刊标定结果的文章有266篇。这些文章不仅从理论方法上进行了研究,而且也有关于定义、意义等概念上进行研究的,特别是大量的实际标定的研究成果,为期刊的研究及实际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  相似文献   

5.
灰色文献是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资源,国外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和中心对灰色文献进行研究和利用。文章介绍了国外灰色文献数字化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灰色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国外图书馆学成果的学习和借鉴是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一条捷径。文章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借鉴国外成果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分析了我们在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中为什么必须继续坚持有选择地、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图书馆学成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生命伦理学是国外7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无性生殖、体外受精、器官移植、重组DNA等新技术,向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使许多似乎是天经地义不成问题的事成了难题,比如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瑞林 《新闻界》2007,(2):67-68
中国纪录片要与国际接轨,注重考虑国外观众的审美心理与收视欲求无可厚非,但在强烈的诸如“世界眼光”与“全球面孔”呼声背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转型却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一些纪录片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一味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视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题目是“实物档案应加强管理”,重点“在应加强管理”上,似乎是一种说理的文章,而实际内容却是如何管理实物档案,应是一篇经验性或业务研究性文章,改“为规范实物档案管理的几项措施”,可能更准确一些。实物档案的定义、范围、特点及其在国家档案全宗内的地位和作用,仍是档案学界(业界)有争议的、尚无定论的问题。因此,编辑将文章的首句改为“实物档案虽然是一种有争议的档案,但它对维护国家档案全宗的完整性有重要的作用”。这样就把实物档案的社会认可程度交代清楚了,又强调了管好实物档案的重要性,也不容易引起新的歧义,似乎比原文更妥帖些。  相似文献   

10.
有同志认为,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不宜过多,应当规定一个适当的比例。为什么要规定这样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多大才算“适当”呢?未得其详。但那意思是很清楚的: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多了,会使中国人脸上无光,甚或有“崇洋媚外”之嫌,因此应当“自力更生”,以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为主。这些同志一味想使自己脸上光彩,似乎连翻译出版外书的目的也忘记了,在他们看来,翻译出版外书似乎不是为了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而只不过是丰富出版物花色品种的一种点缀。按照他们要规定的这种比例,自己人写的书出不来,就不能去翻译出版外书。要想翻译出版一些外书,就必须更多地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不够  相似文献   

11.
程飞 《编辑学刊》2003,(6):57-61
在中国,畅销书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的新生事物,似乎并没有什么具体而规范的概念.在国外,畅销书则已形成较为成熟、规范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书话     
关于书话止庵文章似乎向来有大品、小品之分,其间最主要的区别还在于前者旨在经世,而后者就没有那么严重,所以连带着作者写作时的态度也不一样。拿这个标准来看,书话一路文章自然应该算是小品。但是正因为作者的态度比较放松,没有太拿它当一回事儿,结果反而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13.
王益 《出版科学》2000,(4):59-5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必须了解国外出版状况,吸收其成功的经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这一点在我国出版界已达成共识,可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出版了不少介绍国外出版状况的书籍,报刊上也常有介绍国外出版状况的文章发表,出国访问和在国内接待外国同行也多起来了一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好现象,与闭关锁国时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其中还有不足。  相似文献   

14.
站在地上的回应——再谈编辑改稿兼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秀  凌虚 《中国编辑》2003,(6):17-20
过眼的论文多了,就有了点儿想法,有的文章立论巍巍、数据凿凿、推论皇皇,然而从地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用处,那大约是飘在空中的。 有这种感觉的并不只是我们,前几天读一篇批评经  相似文献   

15.
这里有几张画是批评有些文章的文风的.我既是一些文章的读者,又担任一点编辑工作,因而又算编者,不论是读者和编辑,最怕看那种空洞难懂而又很长的文章.写了文章总要人家看得下去,使人望而生畏,不愿意看,文章也就失掉了作用.但是做编辑的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看得眼睛发痛.这些画也算是代读者和编辑的呼吁.这几幅画还有毛病,给人一看似乎单纯在反对长文章.这就有片面性,因为有内容的长文章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打开报纸和刊物,我总要先看看标题,标题新颖,内容又是我关心的,我是先睹为快的。有些名人(包括一些领导同志)的文章,我也总是格外用心地看。有的确实很有见地,读后获益非浅。但也有的文章长而空泛,人云亦云,读后似乎有些“受骗”之感。  相似文献   

17.
答有规则。从表面看,"作者通信处"的译法似乎比较乱,但这种"乱"是遵循了以下规则的:1)文章作者为1人时,译成"Author’s address";2)文章作者多于1人且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多于1个时,译成"First-author’s address";  相似文献   

18.
林鹏 《山西档案》2012,(4):5-16
林鹏先生是一个率性之人,像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率性是一个好词,但是如果忽略了它背后的苦难和纷乱,就显得有些轻薄。嵇康是大名士,有才学,有见识,文章写得好,人也长得帅气,似乎很有率性的  相似文献   

19.
以文章的长短论“优劣”的看法在新闻界尤其“走红”,不仅有不少读者“瞧不起”短文章,就连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似乎也没有把“火柴盒”、“豆腐块”一类的文章放在眼里,不愿意采写短新闻,唯恐自己的文章写短了显示不出“真才实学”而贻笑大方。诚然,文章的长短对作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长文章需要的技法可能要高一些,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等于说文章的“身价”可以随篇  相似文献   

20.
魏伟 《新闻知识》2006,(9):32-35
理论界的人,似乎有个印象,就是党报理论版的文章属于“内循环”,是圈内人的“自娱自乐”,表现为写文章的、看文章的都是“圈内人”。必定如此吗?或者说,理论版有没有改进的必要?理论文章有没有贴近普通读者的必要?当然有必要。之所以出现内循环、两张皮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理论版在选题上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关注不够,在形式上总是板着面孔,所以理论版才成了“两张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