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以人为本”指导科学技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的因素相统一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通过科学技术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直接结合,而渗透到其他生产力要素中。与科技进步伴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管理方法的改革等,进一步改善了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使生产要素的量态、质态与结构呈现系统优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一旦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结合,必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以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科学技术转化为出口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力 《科研管理》1993,(1):11-15,10
本文从科技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一观点出发,就科学技术在上海市科研、工业和涉外经济部门如何转化为出口生产力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认真贯彻党中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指示精神,怎样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科研管理部门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赵炳熙 《情报杂志》1994,13(1):51-53
1 生产力内涵的新说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借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按一定结构构成的复杂系统。 生产力的内涵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其内涵也在不断地补充和扩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生产力,还必须经过一个转化过程.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根本性措施应该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进步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这也是使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从总体上讲,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尚未真正实现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经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我国每年取得的2万多项科技成果中,具有一定应用面的成果转化率仅占20%左右,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乏力,因而代价高昂,效益难如人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科技体系的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的大部分力量集中在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企业科技力量薄弱,技术开发与消化吸收能力不强.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和一定的科技优势.但是,我国科技体制与科技活动存在着两个主要的弊端,影  相似文献   

6.
朱道元  李健民 《软科学》1991,5(4):36-42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综合国力的强弱。这使以政治、军事为主导的国际竞争,逐渐向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转变,近年来一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的概念在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中已经作了详细的阐述: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是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料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构成,是在劳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的生产、物质因素的总体能力。上述因素中人(劳动者)的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当人(劳动者)拥有了物资、掌握了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并在实践中将它们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现实中成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加强产学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问题的分析,认为加强校企产学研联合,能够有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9.
陈琦 《今日科苑》2007,(22):40-40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已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新时代中,财富、使用价值的大量生产,生产工人的相对减少同时发生,商品价值仍然是由劳动创造,本文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中国生产力在实践中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使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必须认真研究"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即如何在新时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生产力内涵、生产力要素及结构的变革,并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正> 1978年3月18日,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对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这一论断的丰富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国的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把握形势发挥优势努力开创山东科技发展新局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和  相似文献   

14.
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当今大科学时代,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科研合作。科研合作关系是连接科研生产力诸要素的中介,通过向科研生产力的诸要素渗透而实现其科研生产力功能。文章首先概括了合作及科研合作的涵义,而后论述了科研合作向科研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机能。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沧桑  谢金蓉 《软科学》2000,14(3):7-10
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 ,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 ,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 ,结合农业自身特性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及特点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对于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决定一个公司的价值。研发投入的核心追求,不仅包含了前沿基础研究,还有产业化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某一项产品技术,更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7.
1 高校为什么要发展科技型企业 高校科技型企业是高等学校以自身科研项目、人才及其他资源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途径创办的经济实体。高校科技型企业可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中试基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高校科技型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改变生产初级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创办科技型企业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 中试环节目前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瓶颈”之一。在此我们分析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一、“中试”的概念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我们可以将之简单划分为科研、中试、生产三个环节。中试是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市场,进入产业的关键环节。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具备三个可行性,即科学上的可行性、生产上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生产的可行性是探讨工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推动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思想,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它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内核。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