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雪珍 《小学生》2013,(11):32-32
相传我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有一次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未遇到,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韩愈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曾经在《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寻友不遇的贾岛在归途中凝神思索: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他不断地做着推和敲的手势,  相似文献   

3.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4.
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  相似文献   

5.
“推敲辨”     
大家都熟悉的推敲典故出自唐朝贾岛《题李凝幽居》,全首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一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从『月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知写的是夜到友人家,因为是夜  相似文献   

6.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7.
正一、紧扣题目,圈定基本内容好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揭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是解开思想内容的钥匙。1.题目揭示内容。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中事件;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只有结  相似文献   

8.
读完孙绍义老师的《浅谈“推敲”二字的意境》(见《中学语文》2000年第11期)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然而新则新矣,文中却有几处明显的缺憾。首先,孙文说“僧人访客归来”,将作者的原意完全曲解了。“敲”字出自贾岛的五律《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云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从内容上看,贾岛在一个月夜去拜访友人李凝,因主人外出,所以题诗一首示之。并非访客归来回到自己的住处。孙文又说“在那样深,那样静的夜晚,再冒出一个人来,《题》诗中仅贾岛一人,又能从何处“再冒一人”  相似文献   

9.
一、诗题的暗示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几乎没有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从而错失机会,丢掉去本应得到的分数。如1998年全国卷《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已表明李凝是独自一人住在人迹罕至的僻静的环境中,所以,14题的B项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显然是错误的。同样,如果考生没有及时注意题目中的“幽”字,那么他对“少(shǎo)邻并”还是“少(shào)邻并”就不会一下子区分开来了。又如2003年北京…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贾岛于驴背吟“推敲”诗的故事,历来脍灸人口。但全诗的内容是什么?熟悉的人就不是太多了。这是一首访友的五律诗,诗题为《题李凝幽居》。全诗八句,不妨录之于后,试作一些解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乌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似文献   

11.
《推敲》教学片段:师:韩愈提这个意见好不好呢?我们也来推敲推敲。(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_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生读诗)师:你认为推好还是敲好?生:推好。(教师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他们都说是推好。教师又进行了一下引导。)  相似文献   

12.
马志伦 《语文天地》2015,(10):31-33
李白、杜甫、李清照和辛弃疾等大诗人、大词人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词章,然而也有不少诗人词人只因为其诗其词中有一联或者一句令人叫绝,就让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比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的钱起,“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宫词二首(其一)》)的张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的贾岛,“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千多年的诗坛新旧更替,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诗人们的共同追求。诗人反复琢磨,挑选出最精确、最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赏析炼字,应该从整体诗歌意境中去"推敲"这些关键字的意义。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推敲"的由来:有一次,贾岛正琢磨《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诗文的语言不但要求一般意义上的准确、鲜明、生动,诸如用词贴切,语法正确,意思明晰,文笔活泼,注意修辞等,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做到合乎语言环境。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相似文献   

15.
“推敲”自古就是炼字佳话。本文针对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贾岛《题李凝幽居》“推敲”的分析,提出了质疑,考据与义理相结合,提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6.
1998年的诗歌鉴赏题出得很妙,现抄录如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似文献   

17.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  相似文献   

18.
《推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根据"推敲"这段佳话改编的课文,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故事。《推敲》教学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感悟贾岛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明晰"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千古流行的"推敲"典故中选择"敲"字提出了质疑。不管是韩愈还是朱光潜,都给贾岛的这首诗下了"推无声而敲有声"和"推无人而敲有人"这两个预设的前提,抛开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两个前提都可以推翻。去掉思维的定势,似乎"推"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诗词欣赏常为人提起 ,它总让人感觉是个“问题”横在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面前。关键是应从哪里切入 ?人们往往为欣赏的切入点烦恼 ,以致于面临那优美的诗词会茫然不知所措。在诗词欣赏中 ,文学史上有许多佳话能够给人启迪。其中有一则“推敲”的故事 ,说的是中唐那“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贾岛 ,一次为《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煞费苦心。是用“推”好 ,还是用“敲”好 ?贾岛捉摸得痴迷 ,无意中冲撞了时为京兆尹的韩愈的车骑。韩愈得知缘由 ,说那还是用“敲”好。从此二人成为忘年交。这当然只是传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