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聚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晚期以来 ,全球化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然而 ,在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当今中国社会 ,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经济全球化 ,似乎全球化就是指经济的全球化 ,而有意无意忽视了全球化中的另一些维度 ,文化的、政治的、民族的等等。近日 ,几位关心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聚在一起 ,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大题目下 ,展开了热烈讨论。关于民族化和全球化叶廷芳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 :近些年来 ,我们的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但思想文化的发展相对缓慢 ,很多有意义的话题在经济大潮中被淹没。 2 0世纪初 ,以“五四”为标志的思想文化革命蓬蓬勃…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文化研究与中国学者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时代 ,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 ,而且正在日益影响波及着我们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我们甚至可以说 ,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传媒全球化 ,甚至有人已经注意到了文化上可能出现的全球化趋势。① 毫无疑问 ,全球化这个现象决不是少数专家学者躲在书斋里杜撰出来的 ,也不是新闻媒体肆意炒作出来的 ,而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而且经济上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后果必然会反映到文化等相关领域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实现 ,这种迹象已变得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二重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得失问题是全世界不断争论的一个大问题。在新千年到来之时 ,全球范围内对全球化的争论出现了新的高潮。2 0 0 0年 4月 1 3日 ,德国《世界报》发表一篇题为《全球化及其反对者》的文章 ,讨论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得失问题。文章说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个景象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创造的财富越多 ,反对者的行动就越咄咄逼人。这是一支由许多非政府组织组成的队伍 ,他们中有环保和消费者利益保护者、社会活动家和工会组织、宗教界领导人以及呼吁和提供发展援助的人。”关于上述人士反对全球化的原因 ,《世界报》说 :“他们反…  相似文献   

4.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2,(3):4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任何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文化研究,均无意义,不会有生命力。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天,与世界先进国家一样,关注社会现实文化问题成为国家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追求文明进步的社会生活既是人类与国人生命历程的一个向往,也是当今世界和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关注社会现实文化问题不是历史学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周有光提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的路径,是从关于人类文化的深入思考入手的,是长时间探析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结果。当下,面对中国乃至历史的现实和世界与中国的互动性发展状况与态势,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及其视野,至少可以引发我们三点启示性思考。首先,是让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凤凰涅槃"。其次是,破除狭隘的故步自封和"大国小民"心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不二选择。第三,在全球化现代文明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和谐共进。祝愿文化老人——文化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先生112岁华诞康寿快乐,周有光文化精神之光不断光大!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1 2月 1 7日至 2 1日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发起主办 ,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树仁学院、珠海学院、中西创新学院 (澳门 )合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在香港举行。本次论坛是继 1 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和 2 0 0 0年在北京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之后论坛举办的第三次国际学术盛会 ,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 1 30多位国际…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2 1世纪 ,中国文化的信心与身份阎纯德 (3 1 /2 0 0 1 .1 ) 1…………………………………告别 ,为了文化的生长阎纯德 (3 4 /2 0 0 1 .4) 1……中国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费孝通 (3 1 /2 0 0 1 .1 ) 2………………………………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乐黛云 (3 1 /2 0 0 1 .1 ) 9…………………………全球化的二重性吴易风 (3 1 /2 0 0 1 .1 ) 1 5…………中国文化专论关于中国文化走向的思考张岂之 (3 1 /2 0 0 1 .1 ) 1 9…………………………………………………易学与秦汉…  相似文献   

9.
刘锋 《文化学刊》2014,(1):39-42
阅读周先生的人生,便可与他一起做着求真、开放、民主、自由、共同发展的中国梦。这中国梦的历史根基在于两点:(1)亲身经历。周先生历经晚清、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耳闻目睹了沧桑中国的百年变化;(2)读透历史。周先生纵览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把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10.
一全球化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讨论的一个话题。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市场的形成 ,加上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手段 ,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和文化的重大变化。但是 ,现代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目前还不能预测。不过 ,回顾一下全球化进程的来路 ,对我们认识这一段历史的发展 ,理解我们身处的现实 ,保持清醒的头脑 ,跟上现代化的潮流 ,取得参与全球化社会发展的自觉和主动 ,应该是有益的。据我所知 ,对于全球化过程开始时刻的确定 ,存在着多种看法。其中有一种观念似乎更为合理 ,正在被不同领域的学者接受。这种观点认为 ,全球化即全球各地人们…  相似文献   

11.
“可信”与“可爱”的悖反性命题 ,是纠缠王国维一生的根本问题 ,也引起后来学者对之的无数论证与阐释。本文以王国维前期文本为依据 ,通过对其所推崇的三种思维方式即充足理由原则、直观经验论、思辩原则的递进式考察 ,揭示其以“可信”求“可爱”的内在精神旨向 ,即追求一种“可信”所及的“可爱” ,及将之作为人文学术理想状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14.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7.
德国生态哲学家萨克塞说,生态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告诉人们用广泛关联的整体观点看问题;美国学者卡罗琳·麦茜特则认为,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哲学扎根于有机论。①其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告诉我们的无非都是同一个信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东西都彼此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粗略地说这就是所谓的“生态观”。20世纪的下半叶,西方学术史上最具纪念意义的事件之一就是生态学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成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全新的世界观。它与西方传统的科学世界观明显不同。在传统的科学世界观看来,世界是由一群基本而独立的…  相似文献   

18.
《诗经》305篇中,究竟涉及多少种乐器,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原因在于有些词,如“南”、“雅”、“颂”、“檠”、“击”等是否乐器,“庸”是否即“镛”,尚无定论。但是,自1964年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后,人们多信从其提出的“见于后来的《诗经》的,有二十九种”①之说,即“见于《诗经》的击乐器有鼓、、贲鼓、应、田、县鼓、鼍鼓、、钟、镛、南、钲、磐、缶、雅、枧、圄、和、鸾、铃、簧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②。其说并经常被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探讨"义"与"仁"和"礼"的关系入手,细致分析了孔子之"义"的确切内涵."仁"和"礼"分别从本然和验证的维度规定了"义"的基本内涵."义"在对"仁"与"礼"的承转与兼综过程中得以确立,最终体现为由君子的人生素养自然而然地外化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义"是一个实践范畴,却带有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于其形成方式及其对"仁"和"礼"的权衡与判断作用上.  相似文献   

20.
希腊"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