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都说教育是神圣的,但不知今天说起"教育理想"还能让多少教师砰然心动.对"理想"这两个字,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缺少一个前缀词——"我自己的".我们应该有"我自己的理想". 我一直相信,教育理想从来不是教育家的特权,也不只是贯彻国家或者学校的精神.我以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憧憬,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的作品是"人".教育是在创造未来.人总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留给未来的.如何去影响你有机会影响的人,这反映出你内心最希望将来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这样的事情,自己没有理想的人是做不了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有人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点灯? "盲人笑而回答曰:"我点灯当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明,让他们能看见我 ,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课程不是以一种单个教育要素的方式存在的,它总是内在地蕴涵着教育中的价值、关系、过程和多元活动。课程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一种"作为关系、过程和价值"的实践样式。1."作为事实的课程"的实质。把课程"作为事实"的存在来理解,最典型的观点就是"课程即知识",  相似文献   

4.
理解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是需要理解的.作为生命表达,只有回到生命中才可能真正理解教育.因此,本文从创造性的活动、"世界感"和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对教育可能之条件展开了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5.
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呢?"那个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我手里提上灯笼,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身上,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6.
"美,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史先生用这种态度去发现美、感受美。就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来说,文章里反映出的劳动人民的淳朴,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共处,这是美。喂牛的时候还是"愣头青"的史铁生善于捕捉这些美好,并将它用生动的笔触表现出来。这其中足以看出他对生活、对生命是怎样的热爱。我不知道史先生在双腿瘫痪后是否还去过那里,但我知道清平"美湾遥远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史先生说:"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  相似文献   

7.
<正>假如教育是一条河流,以这样一个隐喻,"教育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便清晰可感。生活中需要一些隐喻,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以河流感知、体验、理解教育,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我以为,河流有着三重生命:自然生命,文化生命,教育生命。  相似文献   

8.
阅读流星     
流星的信条是:生命要靠自己去张扬,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寄希望于别人将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所以它也不屑于去承载人类的情感。以天地为庐冢,这是一场集体葬礼。从来不知道,世间有一种美,可以令人绝望,我为之窒息。没有一种火焰,比它更明亮;没有一种烟花,比它更璀璨;没有一种生命,比它  相似文献   

9.
儿童习作中的原生态之美,是儿童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率真,儿童的烂漫,儿童的情趣,一种天然的单纯,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真的美。儿童是本能的缪斯,他们执有最纯真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想象,他们总是用自己明亮的双眸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发现世界的神奇变化,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0.
<正>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面对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孩子们却不懂得睁开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更不懂得带着纯真的心灵去感受。许多美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执行预设的教学方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每当看到果农为果树剪枝,就觉得不可理解:好端端的枝条,这样剪掉,真是可惜!让这些枝条留在树上,不是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吗?"一棵树的能量是有限的。"身为果农的父亲对我说,"如果让一棵树把工夫都花在长枝条上,那么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结果了。对于一棵果树来说,枝叶只是它生命的一种形式,果实才是它生命的内核。也就是说,体现一棵果树生命价值的,不是枝叶,而是果  相似文献   

13.
汤梅萍 《教育艺术》2007,(10):71-72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术课堂既充满了璀璨的科学之美,又蕴涵着浓郁的人文之美.要让美术课堂教学"美"起来,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充分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美术的"美"才能真正得到彰显.如今的美术课堂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它能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意境,感受美的氛围.最终,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成一个个美的生命、一幅幅美的画面、一首首美的歌谣.  相似文献   

14.
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与北京教育学院张丹教授的一组"争鸣"文章,不仅仅是对于算理和算法哪个更重要的争论,更是两位教授深层的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不应该仅仅从表面看待这个问题,这不是简单的选择阵营的问题,更应该试图从深层去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这种理解去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石子换糖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板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生。”这位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这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身负教育职责的我们更应具有这样的智慧。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对…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国家内部“,多元文化教育”指对多民族的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融合;置于国际背景上,它表现为教育中的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吸收。多元文化教育是在保持一个国家或民族固有的文化教育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元文化教育以认同、理解、融合不同文化为特征,但这并非意味着摒弃自己原有的主流文化,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在保持其固有文化特征基础上的认同与融合。另外,应该强调的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倡振兴“国学”,不是要固守“国学”,阻止外来文化的进入与渗透,而是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国…  相似文献   

17.
想象品鉴美     
毛艳 《文教资料》2006,(8):125-126
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只有通过鉴赏才能完成;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也总是希望能从作品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以及美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便发挥它的陶冶性情、改造灵魂的作用。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特殊功能——它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凡的文字中发现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的情感,进而激起我们向…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习作更应是一种充满生命灵性的活动.只有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出发来感受生活,才有可能获取生活中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碎片";只有交织着自己的情感、个性和对命运的理解的生活的作文,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作文;只有这样一种生活的、个性作文的写作,才能成为塑造人格的关键性力量,作文才不是无用的,而是成为健全个体心智,完成强健人格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不妨学着去面对. 面对自己.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批评方式是否有效?显然,如果孩子从心里认同老师的教育方式的话,他也不可能会随便写写,当老师去教室质问和训斥的时候,更不可能理直气壮地拒绝重写;如果老师能了解到学生不仅讨厌"检讨"的这种方式,更厌恶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不会采取这样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20.
肖川 《湖北教育》2008,(5):36-37
前不久在《中国德育》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让我们轻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